状态
已编译
作者/预览/来源
一人企业
Know-How分类
字数
导读
来源
创业者们的寄语
- 觉得只有具备了产出内容,并且能够强势表达这两个能力,你才具备长远发展的可能。——有实力+让别人知道,同等重要
- 大家很容易看到当下那个结果,但是你每一个当下的结果都是过去一段时间积累的结果。
- 哪怕你能力是100%,但你只做了 1% 的努力,那你一定会失败的。
- 我有两个价值观,第一个就是笃信,特别相信的意思。我发现很多人在做了决定之后会不停地怀疑自己,他们很喜欢听身边的声音,但从来不听自己的声音。所以我觉得笃信是一种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有人是与生俱来的,有人是一辈子都学不会的。——使命感+价值观,可能是先天的,后天很难培养
再一点就是我对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敬畏心的,很多事情在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会反应过来再问自己:你还在持续给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吗?如果不是,那这事情可以不做了。
- 如果你发现你一直都是没有清零的时刻,不好意思,那就是你没有成长,你还是在一个领域里面单轨运行,只是一直在往前走,但是你发现自己的成长速度会越来越慢,直到停滞,停滞的结果就是你可能会被抛弃。——Always Learning
- 荣誉是可以累加的,要努力让自己每个阶段产出一个别人记得住的作品。
- 大部分人脱离平台后,会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
- 每次决策的背后是价值观的驱动。
- 人真的一定要清醒地知道你在什么样的体制下,就不要去做跟政策相悖的事情
- 做一件事情,如果你这也想要,那也想要,什么都想要,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你什么都没有抓到。
- 当你在一个面向大众的平台去拽学术用语的时候,你做的东西才是垃圾,因为大众听不懂。你跟人家讲的东西要让人家听得懂,它才有价值的,一定要转变自己的表达体系。
- 所有人都必须具备销售的能力,任何一个专业加上销售,那就是王炸。
倩倩(一):不断清零转型,不断螺旋成长
本期嘉宾:
倩倩,MCN公司合伙人,自媒体人(全网粉丝150w+),擅长知识付费类自然流直播起号。
倩倩是我身边为数不多“雌雄共体”的女性友人。在我看来,她是能把任何一个选择都变成好选择的创业者。
一路上看她从体制内离职,成为独立教师,到做工作室,从零起步成为全网粉丝超150万的知识 IP,然后现在也是一家 MCN 公司的合伙人。她每一次的职业路径转折都会让我觉得是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这些年见过很多成功经验,但放在不同个体身上其实差异性非常大。每个人的决策其实都是背后的价值观决定的。把价值观聊清楚,你就会看到每个人成功的底层逻辑。
如果你正处在职业或个人发展的关键决策阶段,那么倩倩多次转型的决策心路分享,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01 典型产品人如何做对每一次关键决策?
在你身上我感受到非常典型的产品人形象。你觉得过去将近 10 年的职业生涯当中,你每一个关键决策背后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的话。
倩倩:其实很简单,我可以拆解成三个部分,第一个是科研能力,第二个是表达能力,然后第三个能力,是我的价值观。
刚才冬冬提到两个非常重要的词,一个是产品人,再一个是决策,这可是我在职场的前面 5 年左右,我非常强的一个标签。因为一直以来我是一个老师,老师其实对自己的课堂会非常重视,我觉得培养产出产品以及去表达的能力是我非常强的一个部分,也是我刻意去练习的一个部分。因为我觉得只有具备了产出内容,并且能够强势表达这两个能力,你才具备长远发展的可能。
我其实不太喜欢那种专业超级强,但是表现短板过于低的人,我觉得他们发展的天花板很有限。所以我对产品人的理解是必须要有科研的能力,这是最基础的,而且这个能力要扛打;第二个一定是表达的能力,因为你最终要到一个商业社会里面去,那肯定不能是自嗨,你要有变现能力,如果你没有清晰的表达和逻辑,这个事情是很难做成的。
我有两个价值观,第一个就是笃信,特别相信的意思。我发现很多人在做了决定之后会不停地怀疑自己,他们很喜欢听身边的声音,但从来不听自己的声音。所以我觉得笃信是一种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有人是与生俱来的,有人是一辈子都学不会的。
再一点就是我对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敬畏心的,很多事情在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会反应过来再问自己:你还在持续给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吗?如果不是,那这事情可以不做了。
冬冬: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做一个决策很难,因为他们要去问很多人的意见,然后在做的时候也可能是边做边怀疑,但这些东西在你身上完全没有,你每次就是在做一个非常干净纯粹的决策,然后做了这个决策又马上开始干,没有任何的那种怀疑或者否定的感觉。
倩倩:对,我其实非常认同一句话,就是公司里做决策的人越多,这个项目越容易流产,那到个人身上是一样的,做决定的人一定不能超过两个,甚至自己一个人就够了。身边的人有 100 种想法,但都不是你的想法,可你很容易被这些想法干扰。而且优柔寡断的人会去想各种弊端,各种预设,一定要等到自己完全准备好了才做。不好意思,没有准备好。
你创业也好,做一个项目也好,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怎么可能永远都准备好?
只要你在这个过程当中是虚心的,是能够去应对的,我觉得就没有问题。但是这个决策要自己做,别人的决策折射出来的是他们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积累。那是他们的认知,而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局限的。为什么要用别人的认知来影响我的决策,然后让我的决策为别人的认知买单?不可能。
冬冬:这有一个问题就是,上学的时候我们要听老师的,或者家长会告诉你什么是对的,成年之后又进入职场,有你上面的直属leader,或者老板告诉你该做什么,好像始终有一个比你更厉害的人对你给出建议。很多人没有那么笃信的原因,就是好像别人的智慧或者别人的经验比我更多,所以我要倾听他们。但是在你身上我觉得这一点没有,你可能会搜集别人的信息,但是决策人一定是自己。
为什么你觉得你的决策比这些声音更重要?为什么这么相信自己?
倩倩:那其实我很想反问一个点,凭什么你就认定他们比你厉害?你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老师和父母是长者。在公司的时候,leader是上级。但其实我们在创业的过程当中,能够接触到的更多是跟我们同辈、平级的人。
你的朋友跟你年龄通常相差不过 5 到 8 岁,甚至 10 岁都超不过,你凭什么认定他们比你厉害?说得势利一点,我是一个只认结果的人。我最烦的就是嘴巴上说着空而大的话,喜欢给别人人生哲理和指引的人。那种人在我这儿一概都归为非常善言的失败者。没有任何结果,我凭什么信任他是厉害的?
那我当然也不是一个盲目自信的人。我会去找别人要意见,但是这个意见一定是在我心中做了筛选的,这个人在某个板块跟我未来做的板块有重叠,并且在这个板块有成绩。OK,这个人是值得我学习的。如果这两个条件有一个不满足,那我都不觉得他的建议是值得我直接参考的。
冬冬:因为这两个前提条件,所以其实你受到外界干扰的声音就非常非常少,更多的其实是依赖自己。
倩倩:对的,我会筛选。比如我觉得朋友之间就不要牵扯到过多让别人替你做决策的瞬间,对方也会很有负担,会想是不是一直能帮你做这个决策,后续是不是一直能够给你这样的信任。如果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何必去互相消耗呢?
我不觉得朋友一定要给你人生重大决策负责的,大家可以是一个非常轻松的朋友关系。那更多事业上的东西,你应该去请教前辈,或者是请教你认可的厉害的人,或者是你的合伙人。如果不是你的合伙人,对方凭什么承受这么多(决策的压力)?
从体制内离职,开始做独立教师的阶段,这个经历带给了你哪些经验?
倩倩:这个点,我想从最开始讲起,就是如果不能让我持续有热情,持续对用户产生非常有价值的内容,这个事情我就没有办法做。
我在学校待了 7 年。其实在前面的 4 到 5 年,我是没有感到很大的倦怠的,只是到后面我发现,学校里的晋升路径不是我想要的。这是我做每一个决定最主要的一点。
现在学校里的晋升路径说白了很简单,就两种,名师路线和管理者路线。首先被我 pass 掉的是走管理者路线。因为我发现做管理者需要付出的是非常大的情绪价值,这个东西对我来讲痛苦太大了。这种付出和我的既得利益相比,损失太大,我承受不了。
第二个路径是走名师路线。我本来以为名师是非常纯粹的,只需要你有能力,然后有结果就可以了,但后来发现还是自己太年轻了,我发现这个结果也是跟走管理路线是一样的,你想拿到某某结果,你也需要付出一些专业以外的东西。
这样的路径被我摸索通了之后,它对我的价值已经到头了。我一直都相信我可以做一个还不错的事业,有一份还不错的收入,但我对自己的期待并不是一辈子就当一个小老师。所以哪怕当时收入还是比较优渥的,但是我的价值感太低了,我就没有做这个事了。
冬冬:所以其实从这儿的决策开始,你就没有问太多人的意见,或者在意太多社会标准下的评判。比如说那个时候,你带高中班级,全班的成绩 140 多,这在是成都非常有影响力的。但这些东西并没有牵绊住你,你的决策其实还是来源于你自己喜不喜欢。
倩倩:对,我自己喜不喜欢,以及对我的未来有没有帮助。
身边人的建议,其实无非就是我们的朋友、同事,还有我们的爸爸妈妈和亲戚,他们听说我要离职都会告诉我,你疯了,这是一个多么稳定、多么体面、多么有社会价值的工作。那我要听,肯定是没有办法从这个环境里面出来的,但是我也不会去跟他们抬杠,我会告诉他们:你们说得很好,但是不适合我。
再一点就是刚才冬冬有谈到说我教了一个很好的班级,说实话那个体验感已经到头了。我当时非常想离开的原因之一是我不知道我下一届学生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在他们身上有没有更多的挑战,不知道在他们身上有没有更多的新鲜感,那我宁愿保持一个问号,我就不做这个事了。
我把最好的学生都体验过了,他们能够给我的那种棋逢对手的感觉是很难再被复制,更难被超越的一个事情。那对我来说学校的这份工作就是薪资也不够高,新鲜感和挑战也不够强,那真的没有必要做了。
冬冬:所以其实对于你来说,你每个选择背后的决策点是非常清晰的,可以简单理解为是从自身诉求和未来规划出发,而不是依靠社会意义下的那些所谓成功标准去判断。
倩倩:对,我不太建议别人是怎么看的。而且我从小就有一个特点,就是我知道我选了哪条路,只要我认定了,我一定会在上面有结果的,当初反对我的人后面一定会羡慕。
02 每个当下的结果都是过去积累的结果
冬冬:确实,感觉你每做一个选择,都呈现出对这个决策完全负责并带来结果的能力。
倩倩:我觉得其实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能力,但是我们都忽视了。其实最简单就是一个点:一定要勤奋。
很多人只是自以为勤奋,但他们很拧巴。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觉得如果我全身心地投入了,我努力了,我还失败了,那就证明自己是能力不行。所以他们不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和努力。
哪怕你能力是100%,但你只做了 1% 的努力,那你一定会失败的。而且你没有全力以赴地去努力过一次,你怎么知道你能力的极限在哪里?你不可能进步的,我身上就没有这个拧巴的点。
我一直相信的是足够努力才能足够幸运,才会有足够好的结果。我根本就不考虑我努力之后能不能得到,我能考虑的就是我现在为了这件事要不要努力,只要我努力,它一定会有一个相对好的结果的,因为这世界上努力的人没有那么多。
很多人都会觉得我每一步走得都很幸运。但是真的不是这样的,他们都不知道我在这一步前面的一步我付出了什么。
比如我在大学就足够努力,一边拿着国家奖学金,一边做着学生会的副主席,,一边还做着三份重庆市非常优秀单位的实习,有几个人能做到?至少我在我同学里面几乎看不到有人比我做得更好了,这是我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我投入了这么多,凭什么不值得更好的?
冬冬:大家很容易看到当下那个结果,但是你每一个当下的结果都是过去一段时间积累的结果。
倩倩:对的。而且也是在大学期间,我发现荣誉是可以累加的,就像你的经验可以累加一样,它就像一个雪球越滚越大的过程。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如果不去做出那么一点点成绩,你就会一直什么都没有,你滚下去那个雪也不会沾到你的雪球上。
很多人都是有了第一个荣誉才有动力争取第二个荣誉,那这两个荣誉的叠加就是获得第三个荣誉的敲门砖,这就像在雪球上洒了无数的水,所以在滚的时候就可以把更多的雪吸附在雪球上。
所以我就要求自己每年都必须有两到三个新的奖项拿在手上。当我做到了之后,我发现自己进入到一个快车道。我们每个年度评定优秀学生,都参照的是上一年的荣誉。而我新的一年又没有放弃自己,于是我又获得了新的机会。
你带着这样的心态和结果往前走,你获得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多。职场也是一样的。当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一定要做出一个足以让别人记住你的成绩,那后面的路就是康庄大道。
冬冬:就是你要让自己每个阶段有一个作品出来,让别人记得住的作品。
倩倩:对,这样子你在后续的过程当中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具体做了哪些探索和尝试,一步步推动了最终离开学校的选择?
倩倩:我大概是在 2017 年左右接触到了成都的社群,里面大部分人是在工作之余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很立体、很多元。
进入社群之后我会做一个观察者,发现大家做每一场活动的背后都有自己的目的。
在我看清了这个点之后,我觉得他们太有才了。而且我觉得这个模式我是可以复制的。大家用一个个有趣的活动去达成自己的目标,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良性的过程。因为成都大部分社群活动,哪怕到今天也就是几十块钱,你说主办方真的靠你这几十块钱盈利吗?不可能,他们只是在给你一个信号,或者说给你一个可能性。
你在这样一个相对低的价格里面得到了相对好的体验,那就是你本身的收获了,你不要去计较别人背后想干啥,也许别人背后想干那个事情对你来讲是非常有价值的,大家都要有一个开放心态。
有了这样的心态之后,在社群里面我能够比较快地融入,并且被大家喜欢,慢慢也在社群里面做了一些所谓斜杠的尝试。
当然那时候斜杠赚到的钱跟我的工资是没有办法比的,但是至少给了我一个信号,就是我脱离了平台之后是有自我变现的能力的。可能当时我的知名度或者说我的付出比较少,那我的变现也是非常小的。如果我能够去把这个模式做扩大,那我的变现一定是可以翻倍,甚至翻 10 倍以上的。想通这个点之后,我就觉得离开学校更是一个不值得害怕的事情了。这是第一步。
怎么看待主业已经有稳定高收入的条件下,要不要坚持探索斜杠?
冬冬:其实在主业之余探索斜杠,会有两类人,做出完全不一样的选择。第一类是尝试了,然后投入产出其实是不成正比的,比如说在单位工作,时薪是 2000 块钱,但可能在斜杠这件事情上,要付出 20 个小时,才能获得体制内一个小时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倩倩得到的经验是,自己在平台之外获得了靠自己赚钱的能力。
那第二类人也是我们现在接触比较多的,就是他们在自己的本身平台上收入是比较高的,然后他们尝试了斜杠之后发现这件事的性价比好低,就不做了。
在这个决策点上,同样的路径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你觉得这背后的差异是什么?
倩倩:我觉得是这些人脑子没有转过来,哈哈哈。
谁给这些人的底气让他们觉得自己很牛呢?他们有没有想过这是平台的加持,是平台的效应。
真正能够脱离平台,在现实的大环境和流量下去试水的时候,大部分人会发现自己啥也不是。如果你在这个环境当中能够变现,已经比 99% 的人强了,你何必去计较那个钱呢?这是我的第一个思维。
第二个思维是你在现有的领域,做到那么高的收入,说明你是半个专家了。但是在斜杠这个领域,你是个新人,你怎么能够要求新人一开始就有那么高的薪资呢?
有这两个思维之后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很多人太容易把自己当回事了,他们没有那个空杯心态在了。我在每一个新的领域都把自己当成了小白,而且我不是那种足够幸运的小白,我都是下了苦功的,甚至我比同期的人努力的时间更长。
冬冬:我其实日常收到大量的咨询,都是职业背景真的很好,从他们自己过去的履历来说,会感觉一直就是向上升的。然后可能在某一个阶段,比如 35 岁或者 30 岁这个瓶颈期,,就像倩倩所说,他们在某个领域其实已经到了专家级别,但他们想去考虑一些新的可能性,也把这些可能性都罗列出来了,可是当他们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很难接受那个真正从零开始的落差。
而我觉得倩倩真的是一直在从零开始。你几乎在每一个上升路径中,甚至在我觉得你马上要到达那个封顶的位置的时候,你可以哐一下地砍断前面的路,然后又从零开始。一路看你开工作室也好,或者做自媒体账号也好,都是这种感觉。
倩倩: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用一个比较时髦的话来讲就是螺旋式成长,你转完第一个圈,你到了这个平台之后,你暂时没有往上走的时候,那这就是一个新的起点,你要把它标为0,然后你再转下一个圈,再上去的时候它依然是0。但是这两个 0 一样吗?不一样,这两个 0 之间其实已经差了层级了。
如果你发现你一直都是没有清零的时刻,不好意思,那就是你没有成长,你还是在一个领域里面单轨运行,只是一直在往前走,但是你发现自己的成长速度会越来越慢,直到停滞,停滞的结果就是你可能会被抛弃。
倩倩(二):想清楚自己要什么,然后全力以赴
03 情绪内耗的反义词是甩锅
冬冬:你的很多思维,除了那个强者思维,我会发现你看待事物的那个两面性很不一样。
倩倩:是的。比如其实我刚开始做工作室的时候,我从学校里面出来是为了去美国留学嘛,然后我真的运气不好,但凡换个人遇到我这种情况,一定会每天抱怨的。就是我什么东西都准备好了,所有手续都办完了,甚至我连在美国的保险我都买完了,所有的钱都花出去了,所有的证件都拿到手了,就是差一张机票买了就要走了。结果发现“腾”的一声, 2019 年年底, 2020 年年初就来了疫情,所有的航班熔断,全球都走不了了,我只能窝在家里面跟大家一起被关着。
那是什么心情?如果我真的钻牛角尖,我会觉得这个事情就是一个巨大的失败。但是我不觉得,我觉得这失败啥呢?这不是我的错,而且这事情我没有办法改变,我能做的努力我都做了,我能做的事情我都做到了,这是天灾,全球的人都这样了,那凭什么说我一个人失败?他们都是失败的好吗?在病毒面前没有一个人是胜利了的好吗?
所以我那个时候很快地开解了自己之后,就去评判我立马能走出去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我后来跟美国那边的学校的领导去做了联系,然后跟我在英国的朋友去做了联系,以及结合我能接触到的所有外面的信息,给我的一个结果是这个疫情不会马上结束,会持续很久,就在那个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了这个点了,那我就放弃了这件事情。如果是短期内,比如说 2 到 3 个月就可以结束,有一个定论,我马上就可以走,那我这个事情肯定不会放弃,但他们给我的结论都是这个东西会持续很久,那我就干脆说我不出去了。然后放弃了这一条路之后,我就要去寻找第二条路。
那第二条路怎么走最快?我又不想回学校了,我也不可能说我从学校出来之后,我再去一个什么机构里面打工,这也不太可能。那我就想自己做事情,对我来讲最简单、最容易上手的就是我去做一间工作室,而且刚好的是我当年在社群里面不断地去释放这样的信号。大家知道我是一个生活经历很丰富、相对有趣,并且英语专业很扛打的人。那我有了这三个标签之后,当我要开工作室那一瞬间,我就知道我一定是不缺客户的。那对一个工作室来讲,不缺客户就证明了它 90% 以上的可能性是可以活下来的。所以真的没有白做的努力。
但是我在社群的时候我有去计较收入吗?没有。我可以给大家建一个微信群,我在微信群里面免费给他们分享英语知识,分享了 100 天。几个人能做到?
冬冬:首先我们回到你刚才出国那个事情,那些事情我知道的时候都很震惊,如果现在回看,你得出的结论其实是天灾没有办法,但是可能放在很多个体身上,就会想说那我为什么没有提前几天出发。就是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或者决策点,会让人觉得说,哦,那这个是不是我怎么样了,所以得出了这个结论。
但是你好像很快地就转变了这个思维,然后去开工作室,这个中间至少从我们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来说,你没有什么情绪内耗,你对一件事情的接纳度非常非常高,就这其实是有一个信息点的,包括你在工作室后面经历的一些事情,就是对于一些在我们看来没有那么顺利或者没有那么幸运的时刻,你这个心理机制是怎么运转的呢?我很好奇,一直都很好奇这一点。
倩倩:我其实也会emo,我也有情绪内耗,但只是我比别人的时间会短一点。情绪内耗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女性,如果这个情绪没有被释放出去,它会造成一些自我攻击。那自我攻击多了之后,其实对你的信心建立也好,包括对你的更多的决策也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难道我这种人不是另外一种甩锅的表现吗?为什么所有事情都是我的错?我很擅长甩锅,就是我自己错的话,无非就是我晚出发两天。我晚出发两天,这是什么?天大的罪过吗?不是,我只是为了在家里面多待两天,陪陪我父母,对吧?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一个决定(笑),我没有错。那就因为这样一个错就让我承担后面的结果吗?不可以,对吧?那我就很擅长甩锅,我晚出发两天是因为一个很可爱的原因,很值得去做这件事情的原因,我才推迟了。那刚好又碰上了这个东西,是这个事件本身的错,不是我的错,如果没有这个事件,我就是晚出发两个月,我依然可以顺顺当当地到。难道不是吗?那为什么就是我的错呢?没有,我没有错。
冬冬:你看这个甩锅,我终于知道了情绪内耗的反义词是什么。
倩倩:当然要甩锅,不要觉得所有事情都是自己错了,我们错的部分我们要承认,我们去修正它。
但其实很多人是因为很小很小一件事情,TA 就开始自我攻击,攻击了之后 TA 就会想起再上一次也是这样的,无数次循环之后,TA 就得到一个结论,我就是一个不幸的人,我就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我就是一个失败的人。大家都会去翻旧账,但是很多人翻的是这种,TA 曾经类似的体验,然后不断地自证,然后每一次自证的结果是越来越相信自己自证的能力,而不是相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不就是一个逻辑谬论嘛。难道你在那个点失败了之后,后面你没有继续生活吗?你没有继续去克服它吗?你克服了,只是你忘了(笑)。每个人犯了错都要重新再来,都要去弥补这个错误的,没有人能逃避得了的。
冬冬:这段值得反复复习,就是确实我们很容易看到错误的那个现象,那个表象,而忘记了我们在一个个错误中成长起来或者解决问题的那些经验和答案。
倩倩:对,就每个人都有自己非常厉害的一点,不要去拿那些所谓的结果失败这个点来折磨自己。
这就真的要客观的分析,很多事情真的不是自己可以决策的,你没有办法决定的事情,那就要甩锅。甩出去,不甩出去你这个情绪怎么发泄嘛哈哈哈。
冬冬:重新认识了甩锅这件事情,哈哈哈。
倩倩:嗯,要放过自己。你说我幸运吗?我一点都不幸运,但是你看出国这件事情,就证明我是个失败的人吗?我不失败,我那么优秀,在那么多人 PK 的情况下,我能够被选中,我能够有出去的资格,我能够拿到那么多的东西证明我是厉害的,只是最后因为天时地利人和没有占那个天时,我没有出去,那这就不是我的问题。
包括后面我们谈到第二个阶段,我做工作室其实也做得很顺利,不管是做培训类的还是做口语类的,还是做生活化的、娱乐向的一些活动,我们都做得很不错的。但最后为什么我会关停?双减也不是我出台的政策,所以这也不怪我。
但是我比一般的人聪明。为什么很多在双减期间,很多教培老板赔得很惨?是因为他们不想转型,他们在过去的舒适区里面待太久了,或者他们拿到了这个行业的红利,拿得足够的多,他们没有办法去马上转型。那不好意思,你不顺应这个天时的时候,就会让你赔出去。我见过太多的教培老板在双减之前赚得盆满钵满的,在双减来了之后不响应政策,还想继续跟政策去抗衡,甚至还抱有幻想自己可以东山再起,最后都赔得惨死了。所以我觉得你在那一瞬间遇到这件事了,就不是你的错,你可以甩锅,但是后续的决策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冬冬:刚才倩倩在说这一段的时候,我就想起超级玛丽那个游戏,就是天上会掉很多个坑,然后你要躲躲躲。我觉得倩倩是那种她也无法提前预判或者怎么样,但是那些坑她就能精准地绕过。有很多人可能负重艰难地前行的状态,但是对你来说感觉一直在绕弯。包括今天的自媒体大家都在用双减或者用刚才说的很多事情作为自己职业下滑的一个关键路径,但对你来说它们却成了一个向上的一个转折点。
倩倩:对,其实我非常认同,就是你不可能做跟政策相悖的事,我永远不相信做政策相悖的事情可以有结果,尤其是对一个普通人来讲。你家里面没有足够强的背景,你又没有矿,又没有皇位可以继承,你只有跟着政策走,这是一个非常简单,但是又非常明显的一个风向标。
其实我是比较了解教培行业这群人的,他们不是没有办法舍弃,很多时候你看那些卷钱跑路的人,我不相信他们是不能舍弃啥,他们就是为了利,他们在那一瞬间还侥幸地认为依然可以通过一些灰色的操作来规避风险,继续收获那么大的利润。因为之前这个行业的利润太大了,所以后面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所以人真的一定要清醒地知道你在什么样的体制下,就不要去做跟政策相悖的事情,你可以赚到小钱,但只是暂时的。比如说那些前期做各种规避的那些教培老板,他们换一个壳子,换成一个所谓的桌游也好,所谓的素质类培训也好,确实可以存活一段时间,但是你会发现如果国家在下了重力去打击这个行业的时候,这个行业只有被端了,你能够收获的利益是小利,因为它没有一个明朗的未来,而且这个小利是有巨大风险的。那我从来不是一个因为小利就能满足的人,所以我不愿意做这个事情。
所以我是在出了双减这个政策之后,我很果断地立马在 2020 年的 9 月份开始停止招生,因为我要给已有的学员做一个交付。交付完了之后是在 2020 年的年底,我就把那个工作室给关了。
冬冬:对,你这个响应政策是我身边认识人里最快的。
倩倩:我在这之前有过另外一个考虑,对我来讲,我的工作室如果只靠我自己和另外的一两个员工来讲的话,我会觉得利润已经到头了,因为我们收的价格是足够高的,并且我们做的服务是足够优质的,其实它的利润已经到头了。我当时就在想我要怎么样去扩大更多的收益,让它能够为我之后想要的人生去实现一些价值的时候,我是想扩第二家、第三家的。甚至我去谈了一些合伙人,就大家一起来做。
但是我发现双减来了之后没有办法再做规模了,我只能变成一个出售自己单位时间的独立老师,或者是一个出售自己单位时间、有两三个人的这种体量。大体量一定会被端掉的。我发现这个事情在我入局的时候,我已经不具备像前两年那种成规模并且能拿到大结果的时代红利了,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那我的诉求不是当一个小老师,所以这个事情就没有办法继续往后做了,它的可能性为 0 了。那我肯定要毅然决然把它关停,它一定是我的绊脚石了,不是我下一步的选择了。
冬冬:嗯,很有意思诶,那你说到这其实跟你下一阶段非常近相近。基本我们那时候见面,然后没多久你就决定去重庆发展了,然后做账号且 all in 的状态,且前半年没有什么收入。
04 清醒的行业认知,全力以赴的自我实现
但那个时候其实抖音这个赛道已经很卷了,跟你刚才说的这个规模化其实是相近的。那为什么你还 all in 做这件事情?考量因素有哪些?
倩倩:其实这个因素有三个,第一个就是我去对比了平台,我当时其实是一个互联网创业的小白,更多时候是在线下做跟教学相关的事情。但是我为了做抖音这件事情,我就去研究了当时的平台,研究完了之后我发现其实抖音它不是在初期了,初期就是暴力敛财的阶段,暴力敛财的那些人是没有什么规则的,他们入局早只是因为他们足够有嗅觉,足够有这个判断。
我入局那会儿的抖音其实我不觉得它在后期,我的判断是大概在发展的中期,那中期的时候是会有对专业能力有诉求的人的,我当时进去之后刷了很多同类的账号,我当时有一个非常大的感受,就是这些人都能火,这些人都能赚钱,凭什么我不能。中期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是有一些规范开始慢慢出现的时候了,所以我觉得这样的平台阶段挺好的,不是在暴力敛财的阶段。
如果是在暴力敛财的阶段,我出现在抖音上我可能也干不掉他们,因为我没有那么的没有底线。反而是中期这样一个阶段,我觉得还是挺适合我的。这是第一个原因,我去看了一下平台的调性,而且同期其实没有比它流量更大的平台存在,它已经是最好的一个选择。
然后第二点我也评估了成本的。因为毕竟我刚刚关停了我的工作室,其实我的工作室满打满算我也就只做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这两年时间问我有没有盈利,我当然有盈利,但是在我决定要关停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工作室也好或做培训类的,我们都是预付款的制度,你是提前收取了别人下一个阶段的费用,然后来做服务的。如果你有一些服务没有完成,你是需要退费给别人的。所以当时退费出去以及工作室转手,包括当时装修做得还是挺好的,投入一些成本。其实这些算下来之后,我发现我的盈利没有特别好,而且我跟很多人算利润的方式不一样,我是会把我的投入刨去之后,这个利润要给我拿到 30% 以上才行。那我觉得我没有,我这个事情就是失败的,所以我当时对我做工作室这件事情的判定是失败的,是没有做到足够盈利的。考虑到下一个阶段,并且那个时候是疫情,我能够了解到的是大家的经济水平和整个的经济水平会下滑,所以那个时候我的创业要求就是一定要成本低。
第三个才是跟我的专业挂钩,我不觉得专业是第一位的。
冬冬:那这其实有一个点哈,其实你做账号早期大概有半年左右,没有那么直接的数据反馈,不管是钱上还是账号上,而且在那个时候你也把工作室停了。
在很多人的选择来说,可以一边做着工作室,有相对稳定的营收,然后再同时做账号。为什么你非常干脆地直接停掉它,不让自己有任何退路地去 all in 在这个账号上?除了你刚才说的这个三个因素,还有什么其他决策点吗?
倩倩:就是结果。其实我从学校出来做工作室,我对做工作室的期待是一定要是我在学校收入的至少是两倍以上。那我工作室关停了,我做账号的收入也是至少要拿到我当年做工作室流水的两倍以上。如果达不到这个结果,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我不如就像其他人一样,因为我的本来工作室就是一个小规模,我是可以继续去做这个事的,只是它没有办法去帮我扩大这个规模了,我才不做了。
那我做账号这个事情一样的,它如果没有办法帮我扩大规模,我为什么不继续在我的老路,在舒适区里面去做工作室呢?所以我有了这个结果之后,我就反推,我会发现做一件事情,如果你这也想要,那也想要,什么都想要,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你什么都没有抓到。
并且我已经评估好了抖音是在中期了,如果在中期你都不够努力,不够全情地投入,你拿不到结果。难道你认为你在卷得不行的末期你就可以出头了?不可能。
所以当时我做了这样的评估之后,我对结果的期待是大的,我又相信这个东西是可以做成的,那我就需要去坚持做这件事情,全职做这件事情,全身心地去做,这是我自己在决策上的一个东西。
第二我其实想分享的一个点是,我真的不够聪明,我也不够幸运,因为在我前期的人生经验里面,我根本没有做过任何跟销售相关的东西。
冬冬:是的,你也没有做自媒体。
倩倩:对,我是一个纯的产品人,我完全就不知道怎么样做账号。其实我觉得在社群里面我还是积累了一些自媒体做法,大概知道一些思路,但是我没有亲手去做过。我自己确实也做过公众号,但是那个其实属于一个非常雏形的阶段,没有做过多的研究。
但其实后来我发现很多人做抖音想的是我不要被割韭菜,我一定要自己钻研,然后可能钻研了 3 个月,发现不行,我就放弃了,这是绝大部分人的路径。
我不一样。我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就直接签约了 MCN 公司,很多客户告诉我说 MCN 很黑的,他们会把明星榨干的,他们有很多潜规则之类的。
这是咱们最开始聊的,外界的声音我听到了,但是我相信的是有 MCN 的帮助,在平台的中期、中后期你才有可能做到一个结果。所以 MCN 公司帮我分担了一部分做短视频的思路,做自媒体的一些思路。这是我不足的,我不足就要向别人学习,我又不是天才,所以就让别人先去做这个事。
那我自己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幸运,我知道有一些账号真的就是老师很优秀,TA 的表现能力、销售能力以及 TA 自己过往的人生阅历会比我强很多,TA 到了平台之后,马上就能够研究出一套适合平台的玩法,可能真的就直播了比如说两三个周就起来了。但我不是的,我加上拍短视频,加上我的账号真正变现起量,这中间可能折腾了有 4 个月。这中间其实是真的没有什么收入的,而且我要成都重庆两边跑,然后还要住酒店,我其实每个月都在投入巨大的成本。
所以这个事情也是发生在我最开始一个认知嘛,我就认定了在短视频这个领域,在直播这个领域我是一个小白。那我是小白,我就不能去期待像我原来一样,我投入我的时间,我就一定要有钱。不可能,你是小白,你没有办法拿到那么多的钱。你这个时候就是学习和蓄积能量的过程,我能够学习能够蓄积能量,看到我自己在成长,在变好,那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值得的过程,哪怕它中间熬的周期会比较长一点。
冬冬:在这还有一个点是其实你没有那么依赖你原来的教研能力,比如说原来你核心能力就是教研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其实在做账号的时早期,很多独立教师发现自己无法适应自媒体这个节奏,因为可能会“弱化”一点点他们做教研的时间、精力和能力,然后让他们去做销售或者运营。
你在从老师角色转变到销售、运营角色的这个过程中有什么心态上的变化吗?
倩倩:这个当然有,我在初期时候跟他们是一样的,包括我最开始跟你讲的说“这样的人都能在抖音上面赚到钱”,其实是有一些鄙视链在里面的,我瞧不上那些,我觉得他们讲的是什么东西,根本就不够专业、不够全面、不够有结果。那这是我最开始作为一个专业的老师、产品人这样的角度,我去做出的一些批判,但是后来我会发现这个最大的优势反而可能成为最大的绊脚石。
有的时候我们做老师的人太轴了,脑子里面有一个非黑即白的概念,会觉得这个知识点只要没讲全,它就是错的。但其实我后面当我去了解差生的心态之后,我才发现差生想要的就是当下,你让我先学会一点点,我学会了 0.1,我才能接受后面的 0.5,我最后才能成为你心目当中那个比较完美的 1,就这样一个过程。
所以我们发现自己陷入到专家误区的时候,你只是在列框架去做表达,这真的是一个优秀的产品人吗?不是的,你只是一个字典或者是一个复读机,把你在教材上面看到的东西做了一个复述,这不是一个优秀的产品人。
在经历了这一点之后,我觉得一定是用户的反馈是好的,市场的反馈是好的,这才是一个优秀的产品。
因为你说真想做专家,你还不如去大学里面做教授,你应该做的是著书立说的事,但是我又相信 90% 有这样执念的人,他们根本就没有著书立说的能力,他们很容易就被卡在那了。
冬冬:这一点是至少我自己目之所及接触的大量内容创作者或者知识 IP,在早期都有一个这样的包袱。
因为我是一个差生,我有差生思维,所以我能把这个产品卖出去,也就是把销售这件事情做好。在跟很多老师们沟通的时候,虽然本身他们的起点就比较高,或者自己在过去经历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都是比较良好的。但是媒体这件事情你要面对大多数人,其实好多专家没有差生思维。
倩倩:对,而且我并不觉得是因为冬冬你是一个差生。不是这样子的,是因为你足够了解这个平台以及自媒体背后的一些逻辑。比如说像我的合伙人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真的在 TA 身上学了很多,TA 之前是我的老板,现在是我的合伙人,我们在一起经营一家 MCN 公司。那这个东西就是因为 TA 足够厉害,TA 是因为自己做过账号,并且跑通过,做到了账号粉丝将近 200 万,并且变现非常可观,TA 在这个平台完全拿到结果之后,TA 的建议每一条我都会听,因为 TA 有过结果。
而 TA 最笃定的一点就是你一定在直播间说人话。不要拽专业术语,你要说的是大众能够听得懂的话。TA 太擅长这样的东西了,包括在今天我已经做了这么久的情况下,两年多了,我都依然会觉得有些地方在我想不通的时候我我会去找 TA。比如说我就会觉得作为一个英语老师来讲,我觉得“词性”也太简单了吧,不就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吗?TA 说不可以,你要说“词的用法”。
这就是很简单、很小的一个例子,但是没有办法,就是大众听不懂这么专业的东西。当你在一个面向大众的平台去拽学术用语的时候,你做的东西才是垃圾,因为大众听不懂。你跟人家讲的东西要让人家听得懂,它才有价值的,一定要转变自己的表达体系。
冬冬:是的,这个就是很多 IP 自己的内容做得很好,但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变现的一个关键卡点。表面上其实是一个面子的问题,其实背后是另外一种能力的问题。
倩倩:对,能力的问题。再一个就是大家都在说一句话,说“品位是流量的敌人”。真的是品味不能太高,起的调调不能太高,你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如果你是为了赚钱,那你就一定要迎合大众的品位;如果你只是为了让自己非常有获得感,那就请你有获得感到底,不要抱怨你没有赚到钱。你自己要想通你要啥的,包括你做一个账号,你到底是想这个账号更有价值,还是这个账号更能赚钱,这是不一样的。
你怎么定义让这个账号有价值?这个价值点在哪呢?或者怎么样让这个账号赚钱?它们俩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倩倩:它们两个的区别其实就是在于刚才两个字,很简单,就是品味。
如果我们为了做价值,也就是说我让这个账号更值钱,那我需要的是啥?是它有足够多的粉丝去关注你,并且有足够的自宣传的能力,因为大家如果想让一个 IP 走通,就不是在自卖自夸的一个过程了,是让大家形成一个口碑传播,那这个口碑传播一定是迎合了更高的品位的,这是普通人的一个盲点。我们普通人会为了更高逼格的、自己触及不到的内容去点赞,但是我们没有能力为它买单,我们有能力买单的是跟我们平等的一些产品。
所以就要看你要做的是让别人敬仰崇拜的内容,还是要做接地气的、我自己就能够接触到的内容。那这样子的两个内容拉开了差别之后,就是你的品位高,那你做的就是一个值钱的账号,这样的账号最后拿来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有人给你做投资,或者是给你足够多的背书,让你去接一个高逼格的广告,但是这样的机会很少。那你就要知道,我得到的大多数快感来源于用户的真实反馈,他们确实觉得我很牛逼就够了。至于变现,因为你自己本来就没有选一个足够变现的商业路径,那你就不要期待你赚到大的钱,这是很难的。真正所有的账号跑出去之后,做到头部中的头部,或者做到像易公子那样那么大的号,这是很少的一个事情。
并且易公子的号也没有那么赚钱,但他赚的是名气,当他有了名气之后,他得到的是另外一个赚钱的圈子,他也许有更好的背景,更好的人脉,让他接到更大的项目,他在项目上面去赚他更大的钱,他就不是依靠短视频本身赚的钱了。所以这是我想讨论的值钱的第一点。
值钱就是后续搏一个概率,看你足不足够出圈,你出圈了之后你就会有结果。
但如果你是为了赚钱,那一定是把你的品位放低,可能这个品位是低于你自己的,如果你做的内容不是低于你自己的,你吸引的人不是低于你自己的,你吸引的人是跟你差不多的,他们凭什么替你买单?他们就算为你买单了,你没有能力服务他人。服务一定是向下兼容的,跟你差不多的或者比你牛的人,他们凭什么让你来服务自己?你服务不好他们,你更没有办法去教育他们的。所以就看你要的是哪一群用户。那既然这样的用户进来了,他给你创造价值,你就不要嫌弃他。
冬冬:真的是这样,就是倩倩说的这个词非常精准,就是不要嫌弃她,因为你要想清楚自己到底在哪个群体上能赚到钱。你又想向上要那一类用户,但是那一类用户凭什么给你钱?如果“你到底服务谁,然后谁为你买单”这件事情不想清楚就会很难受。
倩倩:是的,我见过很多人,他们就是想站着把钱给赚了。
太多人是这样的。可是凭什么?没有人要捧着你的?但我说一句很难听的话,对这些人来说,你们想靠近的上一层的人群眼中的你就像是在你眼中的大众,你们都是被嫌弃的那一个。
不要去做过多的无用的向上攀爬的动作,你要稳扎稳打地向下去落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那如果截止到你做账号、做 IP 这件事情,就是在你成为合伙人之前的这段经历,想想这三年,对于一个独立教师转型,你会有哪些建议吗?
倩倩:第一个建议是现在不管你在哪个平台想要拿到结果,一定不要单打独斗,但是这个不要单打独斗的背后不是我让你去签一个团队,这对小白来讲支出太大了,因为你要去稳定地去养人员,不是这样子的,其实最简单的一个选择,就是你选择一个你信任的靠谱的 MCN 公司,让他们给你做全套的服务和打造。
因为这个时候需要 PK 一个专业化了,不要去期待于我要自己不花钱去做一个自然账号,我就变成一个野生博主,我就能火,你想啥?那些真正做野生博主能火的,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共识,我去研究了一些账号之后,我发现要不然本身就是摄影师,做拍摄很厉害,专业够强,要不然 TA 本身就是一个曾经的媒体人,就是靠采访,靠做视频做流量,或者说做访谈,做这种视频流这个东西赚钱的。所以他们到了这个领域之后,天然的就是他们的领域,他们啥都会。
那如果你就是一个教数学的,或者你就是一个在职场里面搬砖的,你就是一个刚刚被阿里裁员出来的,你只是做了某一个环节的一个小螺丝钉,你又没有这样的全人的能力,你真的以为你能像他们一样变成一个野生博主,然后粉丝过百万吗?不可能。所以这个阶段、这样的环境下,不管做哪个平台,一定是找专业的 MCN 公司去做服务,这是你能够拿到结果最快的方式。
第二点就是所有人都必须具备销售的能力,这是我之前当老师自命清高的时候最讨厌的两个字,原来都是学生和家长求着我要上我的课,现在就是我要自己拼命地说服,我要把自己销售出去,让他们给我买单。这真的是我觉得很大的一个思维转变,而且这时候我觉得销售是一个所有人都要有的一个技能。任何一个专业加上销售,那就是王炸。
然后第三点就是一定要能够学习,短视频、直播这行业每天都在变,包括平台的规则,包括短视频的走向,包括用户的喜好,包括平台的推流机制等等,都是变得很快。如果你没有学习能力,那这个行业也不适合你。自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快车道。
冬冬:我相信这些不只是对独立教师,对于很多想在各个平台出来转型,不管是做自由职业或者想创业甚至开创一番事业新天地的朋友来说,这三个经验都非常重要。希望这三个经验能支持到更多朋友们,开拓你的思路,然后我们祝福大家能做出自己喜欢的事业,拿到结果。
小结:
- 没有白做的努力。
- 情绪内耗的反义词是“甩锅”。
- 我会发现做一件事情,如果你这也想要,那也想要,什么都想要,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你什么都没有抓到。
- 一定是用户的反馈是好的,市场的反馈是好的,这才是一个优秀的产品。
- 你跟人家讲的东西要让人家听得懂,它才有价值的。
- 不要去做过多无用的向上攀爬的动作,稳扎稳打地向下去落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更容易拿到结果。
- 任何一个专业加上销售,那就是王炸。
- 普通人自媒体创业的三点建议:不要单打独斗、提升销售能力、保持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