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们的寄语
- 你一开始把产品矩阵做得那么全的时候,那是你想出来的产品,不是从用户中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产品,而且品类那么全的时候,用户很难记住你。——规划可以做,但是大概率会规划出的是没有真实需求的产品
- 要想清楚做这个产品背后的逻辑。它不是说你为了去完善这个产品矩阵,然后就能够有的。很多的时候,一个产品的诞生取决于当下的时间、精力和状态。——先做重要的事情,创始人必须有判断事情优先级的能力
- 只要你想要在网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公域和私域都得会。——Follow the world
- 从商业的角度上来说,你真的是需要科学理性,然后用商业世界的一些规则去设计一些东西,才能够让真正的一个小白都能复制,那这才真正具备创造商业的价值。——必须有商业思维,才能创业,否则就是专业性极强的独立个体,可以是高薪打工人,但无法自己成事。商业路径需要可复制性和闭环思维。
- 我觉得也是最致命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价值观同频的问题,因为你们不在一个价值体系的情况下,当你遇到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你看到的视角和立场跟对方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你们做出来的选择和决策甚至可能是对立的,这种是没有办法调和的,也没有办法去沟通清楚。——选合伙人,价值观最重要、其次才是能力balabala
- 找创业合伙人,4大参考方向:价值观同频、能力互补、目标一致、具有成长弹性。
目录
01 第 1 个 100 万和产品矩阵的水到渠成
你从 2020 年开始创业,三年的时间是怎么赚到自己的第一个 100 万的?
蒜苗:其实这个过程,它不是说一下子突然赚到 100 万,其实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积累,累计到了一个 100 万,所以对我来说它是一个很自然而然的过程,因为就是你每天都在接服务,每天都在做交付。然后,突然一下发现,诶,原来我赚到 100 万了嘛?就是这种感觉。不是一下子就像中了彩票一样,不统计还不知道原来有这个数量。
冬冬:所以其实你的那个 100 万不是规划来的,不是比如说我今年 2023 年,然后要马上赚 100 万,而是这种日积月累干活,忽然回头看发现,完成里程碑事件了。
蒜苗:对对对,然后如果按照时间线和累积的这一个角度去谈的话,可能不止 100 万哈哈,但是这个过程相对来说就是比较自然。
第一个 100 万,我觉得对我来说它就是一个小模型,就是我能够通过这些东西去拿到这个价值往后的 100 万,其实它就是更加顺其自然的一个过程了,因为相当于你前面这个部分已经跑通了。
然后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这个 100 万它是怎么构成的。因为我自己本身是一直深耕在形象美学行业,所以我其实一直是有核心技能的,就是我有我自己的专业技能,所以我有几个产品,第一个就是整体形象咨询服务。其实我从 2015 年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 第四个月就开始变现了,所以我第二年其实就开始去接咨询了,只是我那个价格是随着我自己的成长一点一点加上来的。像我最早的时候做咨询,那个时候还没有任何产品的概念,是从 199 元开始做起的,做到现在我可以收到一单 1 万块钱。
然后就是专业课程,最开始也是几百块钱,然后迭代到现在,一套课我就迭代了 6 年,然后这一套课现在也是一个万元级别,就还是比较高客单价的产品,而且是纯线上。
再加上我这段时间,又把我的技能跟我的商业结合得比较好,所以也推出了一些形象顾问、 IP 孵化设计、商业方面的一些课程,培养出了一些IP。
所以我整个的产品矩阵其实相对来说它是既有服务端的,也有课程端的,然后也有商业端的,就相对来说是比较完整的。
总的来说就是整体形象咨询服务,从形象定位,然后帮用户梳理形象的卡点,然后再到挑款落地 TA 的形象,还有用户陪伴,整个陪伴 TA 到形象蜕变的这个过程,这个是有一个形象服务的。第二个就是我的人物定位美学专业的系统课,这个系统课主要就是培养这些形象顾问的美学技能,让学员能够像我一样在线上去服务用户,然后帮用户去改造形象。这个技能,它是能够被复制下去的。像现在大家如果搜小红书,基本上只要搜到在线上做形象服务的形象顾问, 70% 可能都是我的学员。然后第三个就是顾问的 IP 孵化,涉及商业的这个部分,就是教大家如何通过美学去变现,然后私域的运营产品和个人 IP 的打造。目前就是这三个核心的产品,帮我挣到了第一个 100 万。
冬冬:其实蒜苗今年也在尝试带货,是吧?所以在用带货这个业务尝试奔向 1000 万吗?
蒜苗:我觉得奔向 1000 万,带货是其中一个方面,但是更重要的还要有一些商业方面的闭环,待会可以跟大家再重点分享这个。然后,刚刚我在讲的时候,我脑海里面突然有个念头,就是可能因为我做事情是分阶段的,我不会一下子全部做,但是可能我做一个事情,我要持续打磨个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我回想了一下,比如说我做整体形象咨询服务,光这件事情我可能就连续做了四年的时间,可能光咨询费本身我就已经盘一盘,能够到将近大几十万的一个数额。
然后再到专业课,就是我这么多年一直都是打磨这一套专业课,从很便宜打磨到很贵,然后越来越系统,大家复制起来越来越精准高效。那这个课我也打磨了 6 年。所以其实很多时候像前面两个业务,就已经能够帮我挣到 100 万的这个费用了。然后到真正我开始做商业的时候,其实是后面更大的一个数额。
冬冬:其实有一件事,这件事情你刚才提到也挺启发我的。我们身边很多刚刚转型的形象顾问们,其实他们会比较着急去做一个产品矩阵,这个产品矩阵可能从咨询开始,从陪购,然后溢出整理方方面面的。我看到他们咨询海报的时候,经常不知道他们到底能提供哪个服务。而你就是把每个产品做到极致,逐个击穿。做咨询的时候就非常深入地做咨询,让所有人都知道你做咨询,然后你做专业课,就是也非常集中做专业课。我觉得这个思路真的非常适合所有转型期的人。
你一开始把产品矩阵做得那么全的时候,那是你想出来的产品,不是从用户中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产品,而且品类那么全的时候,用户很难记住你。所以哪怕你的优势就是你特别擅长整理衣橱,那我觉得把整理衣橱这个业务做到极致,所有的行销顾问里你整理衣橱能做到 TOP 10,那可能就是一个标签了。所以刚才蒜苗讲到这里,我就特别想补充。包括现在很多人做 IP 也是,我会更建议大家去做一个单点的夹角突破,而不是大而全的全面服务,又累又赚不到钱,又抓不到核心用户。
蒜苗:是是是,我就是属于很多年过去了,然后我现在依然跟我最开始服务的那些用户还有联系。因为纯线上的一个服务,它确实需要你在专业上也比较深钻,你才能够更好地触达到本质,然后让用户真正发生一些改变。
我前段时间出差去上海,当时我就把上海所有的学员,还有服务过的客户就聚在一起弄了一个小party,那个小 party 的场地是在我上海之前服务过的一个形象咨询客户的珠宝店。现场就来了三个客户,然后这三个客户是我当年帮他们做过形象改造的,然后剩下的就是一些学员,一共十多个人。当时他们就有分享到说我当时给到他们的形象建议,对他们的人生还是起了非常非常大的作用的。所以就是你真的把一个产品打磨到极致,虽然这个中间需要克服很多的现实因素,但真的让它发生到非常大的改变的时候,这一个用户的情感效应是会持续很长很长时间的,很有长尾效应。
而且我当时还给其中一个客户写了一篇公众号,记录了 TA 整个形象蜕变的过程,然后那一篇公众号就帮我连带了将近 10 个转介绍,当时在聊的时候很多人说看过这一篇文章。就是会有这种效应,把这个事情做好了,后面很多事情就自然而然的。
冬冬:嗯,你刚刚讲的时候我又想起来,我当时因为刚出来创业,也去系统学习过创业运营,然后当时是有说产品矩阵要去更加完善,所以我也是有一段时间为了完善我的产品矩阵,加了一些其他的产品,也去推向市面了。但是我会发现最后我卖得好的其实还是我原来的那些产品,所以后面我就干脆又砍掉了新加的。
蒜苗:但是我觉得就是你要想清楚做这个产品背后的逻辑。它不是说你为了去完善这个产品矩阵,然后就能够有的。很多的时候,一个产品的诞生取决于当下的时间、精力和状态。就像我们上一期冬冬有跟我讲说我去到每一个圈子就很圈粉,然后很可能会吸引到愿意付费的人。但是你想我那个时候基本上都只卖专业课,你知道我那个时候已经不推我的个人形象咨询了,因为我已经没时间做了,所以其实很多人只是知道我,但是没有办法跟我产生链接,因为我没有任何 C 端的服务。
我是直到今年才开始去打磨一些 C 端的产品和课程,比如说像风格衣橱训练营,所以我觉得看上去它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产品,你好像随时随地马上弄一下就可以出来的。但是这么多年了,我直到今年才开始去碰 C 端的这个课程,是因为确实以前在我个人 IP 创业的时候,当下的时间精力只允许我做好一件事情,我没有办法把所有事情都做好,因为你 B 端课跟 C 端课的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今年也是花了很大的力气,因为要做全网的内容,所以我要完完全全全从一个小 b 的思维开始转成 C 端思维,当我有了这个思维了之后,我再去研发一些 C 端产品,它是顺其自然的。
但是当我每天的关注点都在 B 端的时候,我为了完善我的产品体系去做一个 C 端的东西,它的思维和你的特质又完全不一样的时候,真的就是很难很难出来。所以很多人催了我很多年的这种 C 端课,但是直到今年才出来。我觉得背后就是这个原因,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已。
冬冬:嗯,是的,它其实背后有非常非常多的选择。你的重点在哪?然后你阶段性服务哪个群体?这些都需要考虑。
刚才蒜苗提到一个点,是我最近可能采访几位 IP 创业者的普遍共性,就是他们花了一段时间在最容易赚钱或者最容易产出结果的点上,比如说服务一个你自己非常擅长的群体,然后慢慢再从私域中去扩大,去做全网的流量,就是这个路径。
这是目前我们身边几位私域创业者普遍走得比较稳,看似比较慢,但长尾效应非常好的一个重要的路径。
02 私域创业的契机和回顾思考
其实我们之前谈到,你最早获得流量和曝光是在知乎,它属于公域平台,那你为什么选择在私域创业呢?
蒜苗:其实我觉得我那个时候是认知不到。就是我没有意识到那个是公域,那个是私域,因为那个时候其实还没有公私域的叫法,还是比较早期的,所以我其实是顺着用户的需求走的,就自然而然走到了那一步。
我最开始通过密集地写一些形象美学的干货,以及在知乎上吸了一波粉,而且都是精准的粉丝,慢慢他们有这个形象服务的需求,有上课的需求,然后我就去打磨我的产品和服务了。这后面自然我就围绕这两个产品去做一些内容,包括也写在知乎上,写在公众号上,就开始转换,然后我就去做交付,在做交付的过程中,偶尔也还是会更新一下公众号以及我之前写的那些公众号还是持续有长尾的效应,慢慢就让我的这个课和这个服务能够形成一个自循环了,所以我就能够赚到钱。同时我更多其实就在私域里面去做交付了。
我觉得其实是怎么去定义这个私域和公域和我的一个取舍和区分,更多就是因为我后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打磨好每一个产品本身,以及交付好每一个用户的这个过程中。本身我其实是一个专业型人才,所以我是很享受磨课程和交付的这个过程,慢慢就把这个重心放得更大了,再加上我的个人魅力,然后去破圈的过程中又能够给我的产品带来一些转化,所以好像就变成了一个私域创业者。
冬冬:所以其实你不是故意选择了私域,而是私域选择了你?哈哈哈,天选私域人。
蒜苗:是,但是我觉得我现在其实又是要回归公域的一个阶段,因为我在想为什么我能够把这个事情做成,其实是源于我有非常强的创作欲和分享欲,能够在知乎或者公众号密集地写这么长这么干的干货文,然后有这么长的长尾效应给我带来了后面很多很多的结果。
但是就是在做产品的过程中,它启发了我,其实同样都是我的创作欲,只是我把这个创作欲放到了产品打磨上面。然后现在我的产品 OK 了,我的前端内容 OK 了,但是外界创作的环境在发生变化,从以前的知乎长文章变到现在你需要用短视频,用更加轻巧的方式去做内容。所以我觉得不变的那个东西是我本身对于专业的这些追求,以及对于内容的追求。只是现在我需要再跳回到公域,去习惯公域现在内容创作的环境,然后再去创造内容。
冬冬:我个人觉得,公域和私域的人在早期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路,然后包括我自己做了快 8 年的私域之后,我在尝试公域的时候,我发现要让我去掉特别多人的那个部分,非常自我表达,那个部分其实是有一定困境的。但我发现你其实是身边为数不多公域和私域这两个路径走得相对来说都很自在的人。
比如说之前一段时间你重点做私域的时候,我就觉得没有任何违和感,但是其实很多公域内容创作者刚接触私域的时候会有各种压力和包袱,但你没有,不管是发朋友圈还是做社群这些基础动作,你就是一切都很自在。然后今年业务和基本盘产品稳了之后,你又开始发力做公域,你也没有像很多私域的 IP 们那样不太多花精力去做公域,但是你也顺其自然而做这件事情。
对你来说,这些自然而然背后是什么呢?除了你刚才说的这种分享欲、创作欲。
蒜苗:在回答你问题之前我想做一个补充,就是你刚刚说的那个话让我有点回想起,我到底为什么能够切换得这么好?我觉得本质上是因为其实我当时在做公域的时候,也是在用私域的方式在做。
因为我一上来写的文章其实就是长干货文,它其实是不符合公域的这个传播逻辑的。然后我也喜欢在公众号里面发一些我的个人成长,就很有人的那个部分,就是你去看我的文章,很早期的时候,我当时有一个专门的连载,那个连载就是我的整个的成长过程。比如说我当时刚毕业,然后去到了形象力公司,然后找到了我理想中的职业。我当时就仰天长啸地写了一篇文章(笑),终于理想照进现实的那种感觉,你知道吧?我其实一直以来就是用这样子的方式在做我的内容的。
所以你刚刚那么一说,其实即使我在知乎上去写这些东西,我也是用私域的那个逻辑去做公域的内容,因为专业的这种美学干货它是不具备传播逻辑的,我一上来都是拽专业名词,什么自然型、少女型那些形象美学的风格名词,其他人都是听不懂的,所以我刚开始吸引过来的都是同行,因为只有同行听得懂。
但是我觉得为什么那个时候可以做起来,就是因为人群比较精准,然后再一个可能那个时候是公域的时代,所以它的量会更大,大家的关注点都在这里。所以这个是我的大漏斗,通过我的文章筛了足够精细的人。只是现在你再用这样子的方式去做公域是做不起来的,你需要切换到真正做公域的那个逻辑。然后我觉得这其实也是有卡点的。你看我今年才开始拍视频,但是我拍视频这件事情已经想了两年了。
迟迟不动的原因是什么?
蒜苗:就是那个思维转不过来。因为所有的专业型思维,以及我内容创作的思维,包括我在公域时期做对了一些事情,做的那些内容还是私域的逻辑。
所以这个对我来说是根深蒂固的。我一上来讲东西,我就想要把它讲得很透,讲底层逻辑。但是在公域里短短的几秒时间,你没有办法把一个底层逻辑讲透,所以你要切换,不断地切换。所以我今年其实是花了很大的力气在拍短视频这件事情上,一直删稿子,删多了就有体感了。
那你觉得在私域这么多年,私域创业的优劣势是什么?
蒜苗:优点的话我觉得跟我本身的特质其实也是很贴合的,所以就是你说的自然而然,因为我觉得私域本身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所以你的人格魅力很重要,然后你自己爱分享,自己的这种成长经历你愿意说出来,愿意表达,你就能够跟更多的人共情,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所以这个部分我觉得跟我本身是贴合的,这个是优势的部分。
另外一个的话,就是对于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私域相对来说是很友好的,因为我那个时期刚开始在形象力的时候是很不适应的,就是那个时候你刚毕业,其实你没有太多这种人际沟通经验,然后你整个人的气场还没有经历过足够多的事情,你是搞不定的。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一面向职场,确实需要去经历这些东西。但是对于像我这种肚子里还是有点货的,可能就在这个地方卡住了,这些人如果完完全全是线下的场景,我要先过了第一关,我里面的东西我才能够发挥出来。所以我在职场生涯中,我的每一个老板刚开始都是对我极其不满意的,因为我太不会这些东西了,得有深入的接触之后他们才会发现我的好,但是在一开始别人都没有跟我深入接触的机会,都是我离职了之后,他们才开始夸我,就是这种。
所以私域对那个时候的我来说就是很友好的方式,我能够更加纯粹地把我的专业部分去展现出来。它没有太多的消耗,而且它非常简单高效,通过互联网它又是可以被放大的。
所以我是觉得现在这个社会你不需要说我一定要很懂得人际交往,很懂得这些东西。其实你有自己的一个核心技能,你用互联网的方式也是能够很好地去创造的,而且这样子你的圈子很纯净,你不需要每天去跟大家应酬等等那样子,然后通过你的专业吸引过来的人,大家都是很简单的,不需要搞那么复杂。这个是很友好的部分。
再一个的话就是私域不受地域限制,也不受时空限制。像我现在有一些客户可能是国外的。因为这一个技能,我的人脉已经拓展到国外去了哈哈哈,讲起来还是很牛逼的。
冬冬:就是也很有成就感吧,你跟你的用户很近,然后对方的变化又能实时地被你感知到。
蒜苗:对对对,包括向前面我提到去上海办了个小派对。就是做这个事情让我整个圈层都完全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现在跟我相处的那些人根本不是曾经的我能够接触到的群体。
所以其实用核心技能在私域破圈,让你和这些人的关系和距离变得很近,所以大家的这种圈层变化就很明显。
那劣势呢?你觉得多不多?明不明显。
蒜苗:劣势也明显,就是当你很沉浸在私域的这个世界里边的时候,你有点不太知道我要怎么在公域去博人眼球了。因为可能头几年我的内容有非常长的长尾效应,以及我的产品非常硬,所以有很多的口碑转介绍,我有接近一半都是转介绍。
但知乎后面这几年没有那么好的嘛。然后人就相对来说少一点,因为流量入口就少了,后面我就转去做小红书。但是你在私域时间长了之后,你还是需要能够跳出来,在公域里面去展现自己。这样子你的商业上才是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你是源源不断在滚动的。
但是很多人很难的地方就在于私域里面赚钱太容易了,相对来说容易一点,但是你苦哈哈地转去公域做一条内容,然后写一篇文章,你不一定能够一下子带来这么好的回馈。所以这个肯定也是私域不足的地方。
然后特别是今年像流量已经进入到一个很贫瘠的状态,大家对于私域创业者的要求也是更高的,你需要能够同时做好公域和私域,那对于那些公域的博主来说其实也是一样的。因为流量越来越贵,不能够只一味博人眼球,也要能够沉下心来去打磨自己的产品,让粉丝能够变现,所以同样也要去经营好私域。所以我觉得到今年这个时候是一个交叠的过程,就是只要你想要在网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公域和私域都得会。
冬冬:哈哈,是的是的。
你觉得你做私域创业和其他人做私域创业有什么不同吗?
蒜苗:我觉得现在大多数人听到私域创业可能立马会想到的是知识付费。然后知识付费的话,就比如说教你怎么做个人IP,或者是教你怎么赚钱等等。但我觉得我跟他们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其实我不是在教你怎么用个人 IP 赚钱,而是在教你技术,就是教你美学技术。
所以我其实有的时候也不是很好去定义自己到底算不算知识付费。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比如说,因为我是做美学教育的,那可能还是会涉及到一些带货。那带货的话我前前后后也接触过,比如说像社群团购,或者是一些服装的分销代理等等,因为它是跟形象直接有关系的。但你涉及到这些平台带货的时候,那你是不是也是个微商呢?
然后我在卖技能课的同时,也有一些形象顾问有商业方面的需求,我也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些商业方面的东西,所以我是也在教他们怎么用这个技能去赚钱。那这个跟知识付费是不是又有点像了?
所以其实我也是有点不太好去定义我自己这个到底算啥。我这两年有点想通了,我觉得我只是在私域的这个场景里面,用线上课的形式在传播形象美学的技能,并且孵化一些形象顾问,然后帮他们去提升形象。我觉得跟其他私域创业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本质上其实我是用知识付费的形式在做美学的专业课,那美学专业课它其实原本是一个线下的业态,比如你听美学专业系统课,其实基本上都是线下课,所以我其实只是把线下业态的专业课搬到了线上去卖。
现在很多人都在讲 IP 创业,你觉得 IP 到底是不是在创业?或者你理解的创业是什么样的?
蒜苗:我觉得本质上还是有点不太一样,就是不太像。但是这个可能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对于创业的理解不太一样。
我自己做个人 IP 的时候,我觉得我也是在创业,包括现阶段很多的个人IP,其实他们可能也觉得自己就是在创业。
但是我经过今年,我觉得还是有点不是很一样的地方在于,因为你在做私域创业的时候,你还是有一部分需要通过释放你的个人魅力,然后让用户来替你买单。但是他们可能是冲着你的人来的,不一定是冲着你的技术来的。我就遇到过很多这种,就是他们也不是说我就是要学美学技术,其实就是觉得蒜苗很好,然后我想要靠近她,所以来跟我学。但是我真正想要的是为这个行业去培养专业的人才。
我花了这么多时间在你身上,但是你根本也不想从业(笑),就是会有这种,所以我觉得这个其实是不好复制的,因为每个 IP 本人是不好复制的。可能当下用户是为你的情感买单,但是这个情感买单也是个很虚无缥缈的东西,可能他们这个时候喜欢你,后面不喜欢你了,就不买单了。用户也是有生命周期的,那你这个好像很难有积累。就是可能这一期培养的学员,你跟他们深度陪伴,感情深一些,可能这段时间为你付费的多一点,但是这一期过了之后,没有一些其他的东西能够承接好,或者是形成一个闭环,他们就跟离你远去。
所以我就感觉有点像铁打的光杆司令、流水的兵。好像看上去你这个 IP 很有名气,但是这些用户一波一波,然后就走了,最后你要呐喊扬旗的时候,好像发现没有什么人了这种状态。
冬冬:是诶,我们身边很多年入百万以及收入非常好的知识IP,甚至带货IP,其实是无意中做成的,他们可能并不是非常有商业思维,你跟他们去讲一些商业课的时候,发现他们好多东西都不懂,但是他们就是做成了。你觉得这个它们之间到底什么关系,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蒜苗:我觉得它有点像这个时代特定的产物,就是可能在这个时代下,它是可以这样子,用这样子的方式去实现年入百万。但是在真正商业的世界里面,就回到我刚刚说的本质上它不是在创业,因为如果从创业的角度上来说,它其实是一个模式和一个小闭环,就是你每做的一件事情,它能够复制到不同的人身上去。然后这个事情它是能够持续的、有积累的,能够复制能够放大的。
但是个人 IP 很多时候它是没有办法放大的,TA 的这个年入百万甚至年入更多,可能有些用户就是冲着你的个人魅力来的,或者你就是知识付费,是在特定的这个时代下,大家都想要去做个人 IP,然后你教别人赚钱,这些人能够给让你赚到这个钱。
但是长时间来看,比如说现在线下回归了,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当初疫情的时候,大家可能就都想着要线上线下去结合,可能更多的注意力会放在这里。但是你现在一回归,众神归位,可能大家就不会把关注点放在这里。其实这些 IP 们今年的生意肯定是不好的,所以我就觉得他还是有点泡沫在的。因为没有符合商业的逻辑,只是现阶段这个时候能够做成,但是如果想要让这个事业长时间持续下去,还是需要懂一点商业思维,然后能够真正用创业的方式去形成闭环,形成小模型,然后能够复制下去,它才能够持续赚到这个钱。
03 “IP创业”其实不算创业
那你觉得你从早期的个人 IP 阶段,到真正有商业思维,自己在创业过程中最大的区别,或者对于你来说的那个关键节点是什么?在哪一刻你觉得自己的“ IP 创业”其实不是创业,需要增加一些商业思维了?
蒜苗:就是我今年在公司化转型的这个过程。因为我上一次有跟大家分享到,我生命中的贵人就是程老师。然后在公司化经营的阶段,老师就像一个定海神针一样,她可能不参与太多具体细节上的事情。但是比如说在这个过程中你遇到了一些卡点,或者是有一些讲不通的地方等等,可能跟老师聊一聊就很有启发,因为老师非常非常的智慧,然后她是直击本质的那一种人。所以跟她在聊的时候,以及我们在整个团队塑造的过程中,更多其实是需要我去主导,我去具体把这个事情落实下去,那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非常多的碰撞和交流。
然后也是老师有一次很苦口婆心告诉我,我们在一起想要做的这个事情就是形象美学行业的品牌,就是能够真的去帮这些形象风格顾问在这个行业里面赚到钱。那以前我能赚到钱是因为我自己有很多个人特质方面的东西,但是如何把我的那些特质提炼出来,然后变成一个商业的小模型,复制给我们更多的形象顾问,然后让他们也挣到钱。
这个事情我以前也在做,我用个人 IP 的方式在做,也有能跑出来的,我觉得在这个中间我能够复制成功的一个事情,是我的专业技术。比如说以前传统的形象美学行业,他们可能需要通过色布诊断工具,然后到线下真正看到这个客户,才能够去帮用户做形象的诊断。但是我因为在线上做了这么多年的服务,把这些经验总结提炼变成了一个体系,成了现在的专业课。那这个专业课能够让他们在不用看到用、摸到用户的情况下,通过纯线上的方式也能够帮用户进行形象改造。我觉得这个技术我现在是能够复制出去的,所以也造就了我现在很多的形象顾问,他们也能够开启自由职业,就线上去接几单形象咨询,做一下形象的跟踪和改造,也能够每个月有几万块钱的收入。
这个是我已经复制成功的,但是这个很考验个人,就是 TA 真的要对这个专业足够地敬畏,然后愿意花这个时间去钻研。其实这里还没有很涉及到商业的这个部分。然后商业的这个部分我觉得还没有完完全全复制成功。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之前用个人 IP 的这些方式在做,包括你说这些商业课等等,但是我觉得我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而且每个人的特质是不一样的。
那当老师真正要跟我要形象顾问的时候,我发现我之前培养的这些人都去哪了?(笑)就有一些人 TA 自己就能成事,但不一定是因为你能成事。
所以其实在这个中间可能是存在一些泡沫的,然后今年当我每次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会再去反思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明明做形象美学做也做了这么多年了,然后也培养了这么多个形象顾问,为什么能够孵化出来的人比我想象中要少,或者是比我老师想象中的要少。原因就是有的人可能是冲着你的个人魅力来的,他们不一定真的是想要从事这个行业,所以这种人是没有办法沉淀的。
然后还有的人可能就是冲着自我形象提升,TA 自己形象改变了其实就 OK 了,那 TA 专业上能够复制, TA 自己形象改变了,那就 OK 了,也不需要说就从事这个行业。然后真正想要从事这个行业的,有的可能即使跟着你学商业,TA 自己拿到了一些结果,少走了一些弯路,但是你如何能够让 TA 持续赚到这个钱,能够在这个行业深耕下去,而不是就是这一波,这一下对不对?还可能有一些人他们真的也听了你的,但是就是不适合做IP,就是不适合我的经验和我的路径,那这种就很难很难真的能够做成。
所以就从商业的角度上来说,你真的是需要科学理性,然后用商业世界的一些规则去设计一些东西,才能够让真正的一个小白都能复制,那这才真正具备创造商业的价值。
冬冬:我觉得这个点很启发我,就是当我们以个人 IP 为核心路径去创业变现的时候,你会发现确实为你买单的人很多。然后就像蒜苗说的,有一部分人想成为你这样专业的人,有一部分人想成为你这个个性的人,就是大家的那个诉求点是不一样的。但是你一旦混到商业世界,你发现蒜苗是无法复制的。当你的合伙人或者你的这个创始人要求说给我来 10 个蒜苗的时候,这个很难批量生产出来。所以我也理解了你说的那个泡沫,可能我们认为那是一个很大的生意,但是其实真正去做的时候,发现非常少的人能成事,然后大多数人还是参与者这样一个角色。
蒜苗:是是是。所以今年我其实在转型的这个过程中间,是希望说真的用商业的方式,然后能够让更多的形象顾问成事儿,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让我更加意识到之前的这个模式是有泡沫的,然后跟我们所理解的创业它是有不同的。
那我们聊到了一部分东西其实是无法复制的,但是你现在也在教很多的美学从业者如何去做商业的变现、个人 IP 的打造,你觉得你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吗?不管是从你的个人 IP 成长路径来说,还是你的这个现在搭建的团队来说。
蒜苗:我觉得这个里面有一些底层逻辑,就是有一些底层逻辑萃取成了系统的时候,它是可以被复制的,但有一些可能不能复制。比如说我个人的这种特质,这些肯定是不能复制的。
但是什么东西可以复制?一个是专业技术本身,这个我已经复制成功了,也验证了,那现在很多的学员也跟我一样,能够在线上去做形象的改造等等,然后把这个模式变成自己的收入来源之一,甚至有的变成了主业收入。这个专业本身它是可以复制的,因为它可以提炼成专业的系统,然后变成系统的方法论。
然后第二个就是我觉得我阶段性的路径是可以提炼、被复制的,就因为蒜苗,之所以是蒜苗,是不同的阶段,和不同阶段拿到的成果,最后叠加在一起变成的我。这个打包起来是每个人都复制不了的,因为那是我自己。但是拆成每一个小阶段,可能有一些人是可以复制的。比如说我就光发朋友圈这件事情,或者是我就这一个私域运营的事情,可能每个人的运营方式不一样,但是你该发的朋友圈,你社群该做的,就这些东西,底层的东西是一样的,这些是可以复制的。
然后再比如说小红书,我之前是知乎,现在是小红书,那无论我这个切换再怎么难,但是我用私域的思维去做内容的时候,我依然能够给我带来一些精准流量,我不一定要在公域去捞泛流量,那这个事情我是跨了平台的,在知乎上我验证成功了,在小红书让我同样验证成功了。
像小红书去年我通过精准引流的方式,我也变现了 100 万,但是粉丝可能就只有一点 1.5万,所以也是在用私域的那一个内容方式去做精准的引流,然后你后端有产品能够去对接。那我觉得这个事情也是可以复制的,我教的都是底层的逻辑。有很多的环节你可以拎出来,然后单独这个环节形成一个小闭环,这个也是可以复制的,但这种个人情感和整个打包的这种状态可能就没有办法复制。
冬冬:那我觉得这个点还挺有意思的,就是这些年我们一直在研究 IP 也好,做 IP 也好,确实要筛选出到底哪些东西是可以交付给别人的,或者别人可以复制的路径,然后要让用户也非常清晰的知道我能成为十分之几的蒜苗,然后拿到怎么样的一个成果,而不是说可能蒜苗给了 10 个方法和路径,然后我其实只能做一个,但我却期待和蒜苗拿到同样的成果。我觉得这个东西是帮助每个人更好地定位自己的阶段和成果的一个很重要因素,这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内卷和焦虑。就是我到底付出什么,得到什么。
蒜苗:是,就是如果没有这个闭环思维的话,其实浪费的是你自己的时间,也浪费别人的时间。但是我老师觉得我很厉害的一点,就是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一开始卖一个什么东西,可能之前有的人跟着我学,然后 TA 不一定完完全全能够悟透这个点,但是 TA 依然会愿意为我付费。
冬冬:哈哈哈,这个人魅力。
蒜苗:但是其实看你对于这个收获的定义怎么样。因为有的时候你个人的能量可能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很重要的,那就是 TA 可能在靠近你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拿到商业上的结果,但是在靠近你的过程中, TA 自己的能量被打开了,对 TA 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重要收获。
所以核心回归到像冬冬刚刚说的,就是可能我们再去做这些产品的时候,也要去看这个事情是否能够形成一个闭环,但是会再前置一个背景,就是看你到底对你这个 IP 是怎么定义的。
就是如果你做这个IP,通过这种情绪价值和能量能够去影响一些人,这个是你本身就想做的,那其实也可以,也不一定说一定要有这个商业闭环。但是比如说我真正想做的,其实还是通过这个美学技术和商业的这些闭环让这些形象顾问们赚到钱,然后这些形象顾问们赚到钱这个行业才能够起来,我最终还是想要通过这个去更多地为行业做一些事情,那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的话,那对产品的打磨,还有教的东西,传递的东西,就是要有一个系统的思维的,而不是单点的。
冬冬:嗯,是。但其实这还有另外一个视角,我特别想补充给蒜苗的,就是我个人觉得很多人在拿到所谓的商业思维之前,其实是花钱买了一个梦想,或者买了一个别人的能量场,就是这段时间在做系列的这个专访的时候,我发现尤其在女性身上特别明显。很多时候大家并不是缺一个技术,而是不敢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人人都在追求自我成长,然后想要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想要什么什么样的自己。但是你真正去跟他们的内心交流的时候,大家其实是有卡点的,会想:我值得那个更好的自己吗?那个更好自己到底有多好?
这个时候大家其实是为心理能量买单的,它并不是说专业技术有多差。所以我个人认为当然是我接触的群体或我自己,就是第一个周期其实是买心理能量的,让自己的那个配得感上来之后,其实后面不管是做形象顾问还是做什么其他的职业, OK 的,都是很快的。
所以在拿到商业的结果之前,TA 有这样一个闭环,比如我觉得蒜苗的能量很好,OK,我付费买蒜苗都能量,那我可能有一段时间让自己的心力提升上来了之后,下一次我再次成为蒜苗的用户的时候,就是为了得到那个商业上的成果。
蒜苗:你这样子解释的话,我自己心里也好过一些,哈哈哈。
冬冬:不是为了你好过,而是确实是事实。因为最近很多人跟我来聊这个东西,如果大家对于成长结果的评判标准,就是在商业社会拿到钱,我觉得是否定了很多人的成长。
再回头举个例子,比如说我跟我哥哥初中毕业就去打工赚钱了,然后我可能上高中、上大学都在花父母的钱,如果用从初中到大学这个阶段,我们俩对家庭的贡献来说,我肯定是亏损的那只股票。
但是积攒能量到一定周期之后,你发现你的这个势能,你的赚钱能力方方面面其实是更具备的。所以我相信做知识付费早期的很多用户都是被列为“韭菜”的那一批。但我觉得真正有志气的韭菜是知道自己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韭菜的。
蒜苗:而且像我可以给到大家能量的部分,有的时候更多是通过我的形象咨询服务去给到的。前面也有聊到过,形象它其实是自我探索的一个入口,然后我们通过形象的这一个点去帮大家更加了解自己,找到自己。
所以很多时候就是能量的这个部分在形象美学的环里面,它不一定要直接通过商业的角度去解决,它可能在形象服务的这个角度,也能够去帮用户解决。然后大家要能够接纳自己身上的一些特点,然后把自己以为的缺点变成形象上的优势,然后让自己变好看。
刚刚冬冬在分享的时候,我也回想了一下,就是很多人就想要在商业上靠近我,还有个很重要的点是觉得我的金钱能量非常正,因为很多人可能在赚钱这件事情上,是有卡点的,就觉得不好意思去赚钱,然后觉得好像赚钱这个事情是很羞耻的,然后不敢去大方地谈钱。但是我因为从小就是潮汕家庭的这种氛围,所以从小到大就是跟金钱打交道,从来没有任何的卡点,所以他们可能在这个点上也是需要我有一些能量上去支持到他们。
冬冬:你刚才这样说,我就想可能有一些人的路径是先培训后教育,然后有一些人的成长路径是先教育后培训,就是先教育自我,比如成为一个没有金钱卡点的人,然后拥有能量的人,然后会社交的人,然后再去商业世界里快速地培训变现,拿到结果。所以教育和培训是共存的这样一个结果。但是如果所有人都用培训的结果,比如说我要一个月时间赚到什么什么钱,而否定了那些教育对人长久的影响,其实也有问题。
像做教育,如果做久了你就会发现真正的教育它其实是给别人勇气。爱和勇气。
勇气、爱、力量这些东西,它可能不是短期的物质回报,但是对人的影响其实是终身的。
04 创业合伙人怎么选?
那最后一个部分想跟算淼聊一聊,也是我自己觉得所有身边的 IP 都遇到的一个情况,就是搭建团队。现在很多自由职业者或者初级创业者也在找合伙人,你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和踩过哪些坑,得到了哪些经验?给我们分享一下。
蒜苗:先说一下背景,就是我从正式合伙人到意向合伙人前前后后经历了有 5 个,如果发哥也算的话就 6 个,所以可能发言权还是有的。
这个过程我觉得我其实都还是蛮坦然的,就是这些合伙人其实最后都关系都处理得挺好的,不会到对立、撕破脸的那一步,但是可能大家也还是在保持着一定的联系,然后在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我觉得我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就是实打实的干货,也是通过不同的合伙人折射出来的问题,然后就相当于做了一个叠加,所以其实可能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被我遇到过了。第一个我觉得非常非常重要的,也是我第一个合伙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我觉得也是最致命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价值观同频的问题,因为你们不在一个价值体系的情况下,当你遇到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你看到的视角和立场跟对方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你们做出来的选择和决策甚至可能是对立的,这种是没有办法调和的,也没有办法去沟通清楚。
特别是我那个时候刚创业,不太好意思拒绝别人,对第一个合伙人,也不太敢去袒露很多的东西,但凡没有发生一些本质性的问题的时候,我会很包容。我本身也是个挺包容的人,所以一直以来,甚至包括不是特别公平的分钱,甚至不是特别公平的工作等等,就是我都会觉得还好,那我自己多做一点就是,然后不用去计较那么多。后来是真的到一个很重大决策的时候,我发现了这个人的价值观跟我是完全不同甚至可能有点相悖的情况下,然后发哥让我停止了这一个合作,如果是我单纯自己的话,我可能还是会继续合作下去,因为我可能觉得这个事情还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发哥又帮我打停了这个事情。
所以现在我再回过头去想,其实很多时候那个时期看上去好像大家在工作上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其实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的个人能量是有消耗的,是没有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的,以我的性格可以做得更极致。但是可能有的时候比如说我想要在这个产品上去加一些交付,或者加一些什么,可能在对方的价值观体系里面,就会觉得可能钱放到前面,我可能会想要更把做得这个专业或者是这个交付做好等等。
然后不可调和的时候就会想,那我这个事情就不去做,我就回避。因为我觉得我这个事情我做不到,不符合我的这个立场,但是可能执行更多的是我,所以我想那我就不做,那这个事情就不会进行下去。但是可能创业就是,在做这个事情的过程中,你很多的事情不做,然后你就没有办法完完全全去按照你的想法推进。
所以其实那个时候我是觉得有一种有心无力的感觉,就这个事情一直都没有做到一个我很满意的状态,这个是第一个,就是价值观同频,我觉得是很重要的。首先是这个创始人自己要有这个意识,因为我觉得这个东西通过时间不一定看得出来。当你没有意识的时候,你通过时间不一定能够分辨出来。然后当你有意识的时候,可能即使是一些小事情,你也能够有这个判断。
因为我也会遇到过,我身边可能有一些创业者,就跟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一块儿唱恶意,那个依然可能会在价值观上出现问题。所以我觉得首先是你要有这个意识,然后到底什么是所谓的价值观,我觉得这个就是你自己的课题,你要先自己活明白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才知道你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
冬冬:我这特别想补充的一点就是,在自己还不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和底线的时候,会真的不断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反馈给你,然后如果在那个环境里久了,你会内耗,甚至你不知道为什么会内耗,有很多责任揽到自己。但是其实我觉得本质上再往进一步想,可能就是价值观冲突,但我们其实很难承认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价值观冲突,因为它其实是比较隐秘的,真的是在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才能看得出来不同的选择背后为人处事的方式。我觉得就这个真的是我觉得合伙人之间最大的问题,但是它也是最不容易发现的问题,因为它不像表面冲突那么直接、干脆利落。
蒜苗:但是我觉得当你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你开始知道价值观这个事情是很重要的,然后它出现在你这个脑海里的时候其实就很好了,后面就会顺很多。因为比如说我即使是混现在个人 IP 创业圈,会发现身边有很多很多的 IP,然后好像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很核心的技能,也都很优秀,但是说实话就是你最后在这个圈子里面,真正想要深入去聊下来,然后深入接触成为朋友的人其实也没有几个。
冬冬:是,就是你们会在某个阶段走得很近,可能是业务上的往来或者保持弱关系,但是真正从这些弱关系深入地走进后续的朋友关系,其实就是价值观决定的。所以其实大家可以普遍地观察一下,一个人其实可以混很多个圈子,但真正身边留下来的,真正进入到朋友关系的这种 IP 之间的互动其实还是蛮珍贵的。
蒜苗:对对对,就你不要听 TA 说啥,你要看 TA 做啥,当你脑海里面有了这个概念了之后,你再去看很多事情的时候,其实是很通透的。你就知道在一开始去观察这个人,看 TA 做的一些事情的时候,你内心其实已经做了判断了,TA 是不是跟你价值体系相同的人,那后面其实就能够减少掉很多的无效沟通。有一些人点到即止就可以了,然后有些人也是可以深入花点时间的。
冬冬:嗯,是的,其实就有点像职场,分清了什么是朋友,什么是同事了。说实话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尤其在 IP 圈待的过程中,我有过失落的感觉。可能在某些时候你觉得这个人应该是很好的朋友,然后你也真心真意除了工作上的交集,会想跟 TA 有朋友关系的,但是你有一天忽然发现你只是 TA 的同事的时候,就很难受。但再过一段时间你又很庆幸 TA 把你当同事,并让你认清了这一点,因为可能在本质的价值观上你们是有冲突的。
蒜苗:是的,所以这个放到第一点来说,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画重点、画红线的字哈哈哈。
然后有了这个背景之后,我们再来看就是能力是否互补。因为如果我说发哥也算一个的话,那可能到目前为止最成功的合伙人应该算发哥吧,因为本身可能是夫妻,然后工作生活也在一起,高度捆绑的这个状态,但其实也是高度互补的。我们本身的思维,还有做事情的那种状态,基本上都是很能力互补,当一个很互补的人跟你一起共事的时候,其实 1 + 1 是大于 2 的,因为每个人的视角一定是有局限的,TA 有这个部分的特征,TA 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好,但是 TA 看到的东西也是有局限的。但是多一个视角的话,相当于把这个地图补全。你在遇到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拼起来的这个视角它就更全面,可能我们做任何的决策就会更系统,然后能够更加长远。所以第二个就是能力互补很重要。
第三个的话就是目标要一致,我觉得这个目标一致它是需要通过时间去验证的。有的时候你想做的不一定是对方想做的,但是可能早期 TA 帮你在做的时候,或者你们深度捆绑的时候,TA 也不太确定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因为 TA 其实也在这个过程中去经历、去感受,然后去反馈,那在这个过程中你也需要给一些时间。
所以我觉得你不要一上来就是合伙人,还是需要通过做一些具体的事情,然后即使做一些具体的事情的过程中,你也要让它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去发酵,然后不断去反问这个事情是我想做的,但是不是你想做的。
我在去年在团队打造的过程中,也是通过这样子的方式从我的学员中培养了团队成员,然后这个团队成员最后是能够上升到我合伙人的这个阶段的,但是最后是没有真正以合伙人的方式继续下去,因为可能前面经历的时候就发现,价值观好像也是 OK 的,能力也是互补的,然后只有是这样子我可能才会考虑说,那我可能要把 TA 发展成合伙人。
然后我也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慷慨的人,所以我觉得,TA 都帮我干了这么久了,还是要给 TA有一点交代,就是无论是钱上还是名分上等等,所以我可能也会比更多的创业者更早地去考虑这些事情,所以钱先给到位等等。但是最后没有继续下去,是因为可能我觉得很慷慨,然后我在做这个事情,但是其实 TA 当下还没有真正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我的目标不一定是 TA 的目标,所以最后反而好像有点变成了 TA 的负担,有点逼得太紧了,然后让 TA 更快地去做这个决定。
但这是不会影响太多私下的情感,大家还是在用比较舒服的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我就觉得这个第三点,目标一致还是很重要的,因为我觉得是大家想要去的远方是一样的,我们才能够更朝着同一个目标去共同努力。但是如果在这个分叉路,一个想往那走,一个想往这走,你们要去做的决策和看到的东西其实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也要有足够多的时间能够去发酵,然后去识别。
所以你要合伙的那个人 TA 自己也要足够了解自己,TA 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嘛,会有个过程。
然后最后一个就是这个人本身是需要有一些能够打破限制性信念,具备成长弹性的。因为我前面也有分享过,就是很多人在遇到一些未知或者遇到一些新挑战的时候,一开始就会容易给自己设限,还没有开始做就觉得自己不行,或者是给自己下定义,自己就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但是在创业的环境下,真的就不像你上班一个螺丝一个坑位,然后你就是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就行了。
创业型团队,其实对于团队每个人的要求也都是更综合的。你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专岗专职了,而是一个人可能要成为团队里面的小 IP,所以 TA 是一定要具备成长弹性的。有的人可能很优秀,但是不一定愿意接受新的挑战,然后 TA 觉得自己不喜欢,可能就不去尝试了。比如说像管理,我觉得很多的个人IP,就没有跨过管理的这一层。
可能有一部分人是在一开始就觉得管理这件事情不是自己喜欢的,不想要去做这些管理,更想要专注在自己技术的这个领域,因为作为一个专业技术的人其实是很幸福的,因为你就不用管那些其他的东西,你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可能 TA 还没有开始尝试,不知道自己行不行,不喜欢这个就已经扼杀掉了,所以我觉得还是要能够打破一些限制性信念,具备成长的弹性。
在人的成长的过程中,我觉得分几个阶段,第一个是你先活好自己,你活好了自己之后,你一定是把你身上的一些特质发挥到最大,你才能够活好自己,然后你肯定是通过你的特质做成了一些事情。但是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你下一个阶段如何从优秀变成卓越,卓越就是你要把你的短板补齐,然后能够提升到一个全方位都比较 OK 的情况下,其实你才能够把你的优势更加放大,每个人都是可以的,都是有这个可能性的。但是可能很多人在一开始就先给自己下了定义,然后做了限制。
所以我觉得总结下来就是价值观同频,然后在这个背景下要能力互补,目标一致,然后能够打破限制性信念,具备一些成长弹性。
冬冬:哇,这个 4 个点真的太值钱了,都是用实实在在的钱买回来的经验。其实我刚才你说目标一致的时候,我就在这疯狂点头,原因在于说即使两个人价值观一致,能力互补,你发现总会遇到交叉路口,那比如说像你跟发哥,那你们两个本身就是夫妻的关系,在不管是在生活上的捆绑、利益上捆绑方方面面都很深入。所以在遇到一些交叉路口的时候,两个人是可以共同商量的,但是可能在事业上的合伙人就很难。
前段时间我还问另外一个前辈一个问题,他带我们去爬虎跳峡,然后我们就说他怎么老是撒谎,总是快到了、快到了,不难,没有事,然后你每次爬累得要死要活,他说马上过了这个就好了,就要到了。然后可能还有 20 公里,他说剩 5 公里就到了,剩 5 公里的时候他说剩 1 公里,就不断在骗人。
然后我们就开玩笑地指责他,说为什么要这样?他说他的角色就是带大家上山,所以中间无论大家说什么样的问题,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上山。所以他中间的责任不是说你遇到问题了,我背着你上山,而是每个人力所能及做到最好,他不断让大家更接近山顶,像一个教练的身份。
那我理想中的创业者,或者我们刚才聊到的就是你说你和合伙人之间永远能目标一致吗?我觉得这不太可能,因为每个人的周期不一样,可能这个时间你是想要钱的,那个人是想要名的,有可能是在一开始遇到的目标不一致的问题,那就去聊,可能是走着走着大家因为各自的人生境遇不同而发生了这个目标的变化。
所以如果我觉得创业团队当中,核心的那个人是带着大家登山的人,然后合伙人是陪着或者和大家一起来登山的人,是不是这样的路径更好?我不知道,没有答案。但是刚刚蒜苗说到的目标一致这一点还挺感触的,因为目标不一致是太容易出现的事情了,总有各种各样的交叉路口。
蒜苗:是刚刚冬冬在总结的时候我就回想了一下,之前也有很多人问过我,我是怎么能够做到跟前老板成为合伙人的,其实这个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圈层跨越式的飞跃。然后刚刚你在讲的时候,我就脑海里过了一遍,其实好像就是符合了这几点。
第一个就是老师肯定是觉得我们是价值同频的,然后第二个在价值同频的基础上能力互补,因为我们在商业这一部分的嗅觉和执行力,以及年轻、还有网感这些东西都是一个很互补的状态。然后最重要就这个目标一致,在合伙之前她会反复问我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即使不合伙,我蒜苗还会继续做美学行业这个事情吗?
那我的答案是很肯定的,就是会。那老师也是这样子的,所以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那为什么不能够一起来助力,然后更好地做这个事情呢?
再一个就是能够打破信念限制性,信念这个的话就是她在我身上看到了很多的成长和结果,以及看到了我的成长弹性,她不是一个会自我设限的人,是能够在不断的这个事情过程中,可以飞速做自我迭代,然后自我成长。所以好像也是匹配了这几点,我觉得。
冬冬:是是是,就是忽然很有那个画面感,虽然我们是一群人一起登山,那个出发的时间和地点是一样的,但是其实大家路上的速度是有不同的,如果大家共同的那个目标就是到达那个山顶,或者有其他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结果,前面的这个目标一致非常非常重要,需要不断确认。那不管是合伙人还是夫妻,那中间遇到各种阶段性的困境,大家就能共同去逾越。
昨天我还是发了一条朋友圈,我说我不上班的 5 年深度捆绑了 3 个 IP,还有浅度捆绑了 n 个IP,也是基本蒜苗的这个路径。比如说有一些走散了核心的点,其实就是在第三点,就大家阶段性的目标不一样了,有些人可能要回归家庭了,而我想继续创业,那有一些人可能就是想保持一定的规模,那我不想仅仅是那个项目上的一个优质的合作者,我想成为合伙人。或者当大家想爬一个山顶的时候,忽然发现原来我们想要的那个山不一样,就是有各种各样的情况。
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很好的一个点,就是你通过这种和人合伙的方式,在对方身上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诉求,看到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短板,看到自己的成长性,看到自己的限制性信念。所以在这样的互动当中其实也又是新一轮的成长,不管你们共同走了多长的一段路,只要那个价值观一样,就事上我们可以结束了,但是情感上还是继续,因为大家在一起肯定就基于一定的情感在一起的。
所以我相信对于一些 IP 型的创业者或者自由职业者,在找未来的合伙人的时候,应该有一定的启发。
然后我再声明一个我坚定的原则,就像婚前试婚一样,我觉得合伙人也一定要试一试。留出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大家共同去成长,去确定能力互补,去确定价值观一致,去确定目标一致。如果以上我认可,给对方足够多的钱,就是分出去足够多钱,让大家把事做好。但至于说我们是不是共同打仗的身份,那真的是要在战场上见的。
最后一个问题,你对于接下来从几百万到 1 千万的这个业务目标,有哪些核心的规划吗?
蒜苗:就像我刚刚说的,我对于之前个人 IP 的理解就是还不完全等于创业,所以我现在其实是有一种冲动,想用真正符合商业世界逻辑的这种创业方式把之前的这些事情再重新做一遍,所以今年其实是属于用公司化的这种方式,从 1 到 1 打基建的一个过程,用真正符合商业的逻辑闭环的思维,把一个模型跑出来,然后真正能够复制下去,之前能够复制的就再放大。
然后之前我觉得还不完全能够复制的,要结合现在这一个时代更好的方式,去探索出一条路来,能够更好地去做一个结合,最终就是能够带这些形象风格顾问们真正赚到钱,并且复制下去。如果是,如果这个路跑通了,我觉得 1000 万还是有可能的哈哈哈。
冬冬:十分有可能,期待着你下一个 1000 万的里程碑事件。也祝福所有看到这里的朋友们,早日找到自己的那个 100 万的小生意,然后期待着大家的百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