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的本质是效率体系,利润往往来自某几项核心能力的构建优秀的商业模式,也是对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不能指望在商业模式的每个环节都能挤出利润,更多时候,利润往往只来自某几项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今天的创业者面对这波 AI 浪潮,可能只需要思考:如何最大化自己的核心能力。不管是个人的、公司的,用这项提炼出来的具体的、清晰的核心能力去结合 AI,服务全世界。
重要的不是开百年老店而是确保自己站在浪潮之巅:在今天的世界,获取成功更多的是应对持续变化的环境,而不是根据一堆已知或相对稳定的变量进行选择。换言之,敏捷性应该成为我们的首要素质,而不是满脑子都只想着效率。
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基线。找不到前两条线,是蛮干、傻干,找不到第三条线,永远只能纸上谈兵。
正文
Hey my friends 👋
AI 时代是一场堪比工业革命的大浪,这波变革将引领未来十年(甚至不止十年)的发展。渺小如你我,身处激流中,或许能够做的也只有紧紧跟上这个时代。
回望 200 多年前工业革命的巨浪,被淘汰的人是谁?曾经过得很滋润的、习惯用体力创造价值的手工艺人和小农场主,因为没有融入技术变革的浪潮,住进了贫民窟,他们的孩子可能世世代代只能成为最低端的产业工人。
受益者又是谁?①掌握核心技术的人、②利用技术成果赋能传统产业的企业家、③投资新技术的资本家。
他们兼并土地、建造工厂,他们利用蒸汽机动力和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进步不断扩大规模,他们发现不需要雇佣更多奴隶就能实现集中化、规模化生产。
结合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分享我的四点收获:
一、商业模式的本质是效率体系 利润往往来自某几项核心能力的构建
二、重要的不是开百年老店 而是确保自己站在浪潮之巅
三、工业革命 也代表了这种思维方式的胜利
四、Google 新入职工程师培训:把事情做好的三条边
一、商业模式的本质是效率体系 利润往往来自某几项核心能力的构建
人类任何一次工业革命都是效率革命,速度的提升和对某种资源的充分利用,让我们获得更大的存活空间,商业模式同样也是如此。
产品、渠道、客户,用有限资源做正确的事,提供有价值的产品。
优秀的商业模式,也是对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不能指望在商业模式的每个环节都能挤出利润,更多时候,利润往往只来自某几项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今天的创业者面对这波 AI 浪潮,可能只需要思考:如何最大化自己的核心能力。不管是个人的、公司的,用这项提炼出来的具体的、清晰的核心能力去结合 AI,服务全世界。
二、重要的不是开百年老店 而是确保自己站在浪潮之巅
追求效率:投入最小能量、时间、金钱,获取最大效果,当然是一个不错的目标。
但在我的理解中,这个目标的视角是对内的,运营效率的提升固然不错,但这也容易让企业和管理者们陷入内卷与竞争趋同。
往期回顾 👉🏻
正如德鲁克所言,企业内部只有成本,外部才有成果。
在今天的世界,获取成功更多的是应对持续变化的环境,而不是根据一堆已知或相对稳定的变量进行选择。换言之,敏捷性应该成为我们的首要素质,而不是满脑子都只想着效率。
在工业革命的受益者中,以瓦特为代表的发明家,掌握了核心技术,具有不可替代性;也有以博尔顿为代表的工厂主、以瓷器大王韦奇伍德为代表的新产业开创者,他们都是非常了解自己的产业、并充分把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人。
这些受益者的人数,要比掌握核心技术的发明家们数量多得多,他们都有意无意接受了这个规律:
原有的产业+蒸汽机/电(新技术)= 新的产业。
我们常常听某某大佬说,今天的 ××× 都能让 AI 重新做一遍。
类比过去,现在的产业中也有 80%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就已经存在:农业、冶金、交通、通信、城市建设、医疗……第二次工业革命新技术「电」的使用改变了世界、重塑了产业。
现在,又一个新世界已经到来。
吴军老师在《硅谷之谜》中提到:「今天重要的不是开一个百年老店,因为技术革命会让你的产业守不住的,最重要的是确保自己能够站在浪潮之巅。」
三、工业革命 也代表了这种思维方式的胜利
瓦特的贡献在于发明了蒸汽机,还是改进了蒸汽机?
比较准确的说法是,瓦特发明了「万用」蒸汽机,他的蒸汽机不仅效率高,而且能够通用,这才让蒸汽机成为了工业革命的来源。
在瓦特之前,一项技术的进步需要非常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可能还要持续几代人,但瓦特不同,他系统地学习过大学物理、高等数学,能够通过科学原理直接改进蒸汽机,而不是靠长期经验的积累。
他的了不起之处在于,他发明了一种通用的机器,解决了很多问题,而不是某个某个的具体问题。
这是机械思维的胜利:所有问题都有一个通用的解决办法。
即,他不仅仅是发明了一种机械,甚至不仅仅是发明了一种动力源,而在于彻底改变了那一代发明家们的思维方式,教会了当时那一代人如何有效地搞发明创造。
看到这里,除了更理解要用正确理论指导实践,也更明确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尽可能寻找系统化、通用化的解决方案。
突然也想到马斯克说的:「工厂是制造机器的机器」,让一家公司成功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高效制造产品的能力。
四、Google 新入职工程师培训: 把事情做好的三条边
这是吴军老师在 Google 给新入职工程师培训的内容,简单概括下。
图
图中是英语字母“Z”,上下各有两根线,中间有一根斜线上下相连,斜线下面粗上面细。
这三条线的含义分别是:
1. 下面一条线是基础,也是基线。
可以理解成直到今天为止人类所掌握的工程知识,或者你所掌握的工程知识。
对于不同人来讲,这条线的高度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专家,他的基线就很高,对于一个刚入门的从业者来讲,基线就很低。
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建立在这条线的基础上,而不是从它的下面开始做起,这一点很重要。
为什么民间发明家花了一辈子时间搞出来的发明,除了让人家笑话,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呢?因为他们的起点远远低于这个时代的基线。
很多对专家来讲是常识,在工作中不需要太动脑子,拿来就用的知识,对另外一些人来讲,就是高深的新知。
你可以想象,这两类人,谁更可能把事情做成功。
类似地,绝大部分散户投资,都像是从地下室三层开始做起,交了半辈子学费,是否能做到地平线的水平,也未可知。
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基线。
2. 上面那条线,是理论给出的极限,是无法突破的。
可以理解为是造物主创造这个宇宙时留下来的,比如光速,比如绝对零度,又比如能量守恒定律。
在工程上,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一个差别在于是否了解极限的存在。
有这个理论基础,做事就不至于异想天开,也不会问出为什么蒸汽机的效率到不了90%这样的傻问题,当然更不会胡来。
3. 有了基线,知道了极限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个能够扶着向上攀登的绳索,或者说阶梯。这就是中间那条斜线。
比如要修建鸟巢式的建筑,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施工建设问题,而是需要一套从建筑工程勘察、结构设计、施工过程、加上施工技术管理和科技研发管理的一整套可行、甚至高效的方案。
这整套方案就是那条向上攀登的斜线。
工程师和科学家的不同,是科学家常常是告诉大家这件事可以做,但是工程师要明白怎么做。
为什么下面画得粗,上面画得细呢?
因为靠近基础的部分,全世界做的人很多,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很多,而越到上面,越接近有难度的目标,常常就没有太多的道路可供选择,甚至很多道路要靠自己探索,因此就越画越细。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常常会面临,如何找到或者编织攀登绳索的情况。即一个目标很明确,但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个目标。
首先可能得想想,基础的那根线,是否尚有不足。
比如,没有创过业、没有客户成功案例,怎么能让新的客户、新的投资人相信你?
补上了基线,也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要制定一条明确的通道(行动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凡是不接近目标通道上的事情,都不要做。
很多工程师,有着良好的训练,上下两条线都不欠缺,但是缺乏找到第三条线,并且沿着它上升的本事。
找不到前两条线,是蛮干、傻干,找不到第三条线,永远只能纸上谈兵。